【八幼课程】课程故事系列③——遇“稻”一粒米

文摘   2024-11-14 21:33   湖南  


共|赴|秋|实|之 |约

    一粒米

遇“稻”

秋风拂过,稻香如约而至。在找寻秋天的踪迹时,大一班孩子们在园区东门发现种植的水稻成熟了,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关于水稻的各种话题。

嘉毅:“你们看那里的水稻变黄了,我们老家的收割了,这里怎么还没有收割呢?”

橙子:“水稻是什么?拿来干什么的呀?”

嘴嘴:“水稻就是大米,就是我们平常吃饭的大米。”

嘉毅:“那我们去收割水稻吧,这样我们就有米饭吃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于是,我们以水稻为契机,开展了班本课程《遇“稻”一粒米》,与孩子们共同开启了水稻探秘之旅。







认识袁隆平爷爷


观察成熟水稻后,孩子们沉浸在水稻的话题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滔滔

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呀?

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呀!

喜喜

俊俊

我知道,是袁隆平爷爷发明出来的!

我们国家在很久以前,粮食产量很低,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为了能够吃饱饭,人们梦想着找到一颗能长出很多很多粮食的神奇种子,最后是袁隆平爷爷找到了这颗神奇的种子。

婧婧老师

滔滔

谁是袁隆平爷爷呀?


绘本里的袁隆平爷爷

针对滔滔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回复,而是通过师幼共读袁隆平爷爷的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有更深刻的印象。



亲子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

扬扬

原来袁隆平爷爷那么厉害,我们家附近有一个隆平水稻博物馆就是为了纪念袁隆平爷爷。

那周末我们可以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看一看。

柯柯

【教师的思考】

      通过亲子实地参观,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袁爷爷为杂交水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了水稻从播种到成熟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等知识。 




稻谷变大米


收割水稻

                                       

为了让幼儿详细了解水稻与大米之间的关系,我们与孩子们计划开展水稻秋收活动。关于如何收割水稻,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航航

幼儿园的水稻都成熟了,我们该怎么把水稻上面的稻子收下来呢?

我们可以用手扯下来或者拿一个工具。

扬扬

航航

剪刀!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成熟的水稻剪下来了。


孩子们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剪刀来收割水稻。接下来,孩子们便开始了收割水稻的行动。





“水稻的奇妙之旅”问卷调查


     水稻收割后,孩子们又遇到了如何处理水稻的问题。经过探讨后,我们总结了大部分孩子都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份亲子问卷调查表。

“收割完水稻后,接下来要做什么?”

“水稻变成大米需要经过哪些主要环节?”



【教师的思考】

     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带着孩子们了解了水稻变大米的加工过程,需要经过脱粒、晒谷、去壳等多个步骤才能变成我们每天餐桌上吃的大米。


稻谷脱粒


     做完问卷调查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如何把稻穗上的谷粒脱下来。

娜娜

是不是用力甩,就能把稻谷甩下来?

我们可以用手把稻谷摘下来?

煜煜

果果

我觉得可以抖一抖。


      孩子们一边讨论着一边尝试着摘、抖、拍打等办法将稻谷分离出来,通过多次尝试和操作后,孩子们发现用力拍打可以更快地将稻谷从秸秆上分离出来。

摘谷粒

拍打谷粒

抖谷粒


【教师的思考】

      在脱粒环节,幼儿能尝试用想到的各种方法将谷粒分离,最终选择了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将稻谷从秸秆上分离下来。在给水稻脱粒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农耕劳动的快乐。

晒稻谷


     趁着阳光明媚,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稻谷摊平,进行晾晒,保证每一粒稻谷都能沐浴到阳光!



谷粒去壳

      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班级开展了“剥米小达人”实践活动,我们将孩子们分成6组,鼓励每组一起合作。孩子们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除稻谷的外壳,有的使用剪刀刮去壳皮,有的用手剥开,有的使用工具碾压。最终,孩子们成功地将大米从稻壳中剥离出来。


用手剥

用牙齿咬

用剪刀剪

用锤子碾压

娜娜:“哇,里面真的有米。”

喜喜:“我也剥出来了,但是里面不是白色的大米,是黄色的大米。”

嘉毅:“看!我剥了一小粒米!”


团团

真是太辛苦了,我们这组剥了这么久才那么一点。

数一数,我们这组一共剥了多少粒米?

淇淇








     我们请每组派1名幼儿代表对剥出来的大米进行量的统计,并做好数量登记。



    虽然各组的劳动过程很艰辛,但最后把6个小组剥出来的大米合并盛到一个碗里时,孩子们才发现全班的辛劳原来只换来这么一小碗米。

全班劳动成果



蒸熟大米


      孩子们提议将大米送到厨房蒸熟,共同见证劳动成果。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探索剥稻谷,剥谷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也是孩子们主动了解稻谷从完整状态到产出米粒的过程。在统计谷粒数量时,孩子们对计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建立了数概念。当全班辛苦剥出的稻谷最后蒸出来只有一小碗米饭时,孩子更深刻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这种情感体验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科技新农


      活动后,我们引导孩子们观看稻谷现代加工生产视频,了解机器收割、碾米、去壳的过程,感知农业科技成果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作用。


【教师的思考】

      通过观看视频,孩子们惊叹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速度与效率,感受到科学发明的神奇和了不起,也在心中种下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小小种子。



巧手变饭团


      面对剥好的大米,除了可以蒸熟做米饭,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通通

大米除了煮饭还可以做米饼、饭团。

那我们一起来做美食吧。

易简


经过商讨,孩子们确定用大米做饭团。活动刚开始便出现了难题:孩子们的手上粘满了饭,饭团不能揉成形。

我的饭团散散的

哎呀!我的手黏满了饭


      看到孩子们遇到了难题,我便询问“怎样米饭才不会粘手呢?”

嘉霖

我们可以把手打湿,这样饭就不粘手了。

或者我们可以用点滑滑的东西,米饭就能揉在一块不会粘手了。

涵涵


    于是,孩子们纷纷将手打湿,再次制作饭团,这样米饭就不粘手了,一个个成型的饭团诞生了。




【教师的思考】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发现饭团粘手揉不成团时,我们及时调整活动策略,提出引导性问题:饭团怎样不粘手?激发幼儿思考探索,通过讨论,孩子们总结出了把手打湿做饭团的经验,成功探索出了做饭团的方法。






课程反思


     班本课程《遇“稻”一粒米》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支持“亲历”、追随“需求”、聚焦“问题”三大课程实施策略。

支持“亲历”,提升学习“效度”


    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充当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亲身体验水稻的收割、脱粒、晾晒、去壳、蒸熟等各个环节,与他们讨论、发现和体验。在每个环节中,我们都将体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积累经验,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效和深刻。

追随“需求”,拓展学习“广度”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随幼儿的需求和兴趣,让主题从一个我们原本以为可以在种植园地日常解决的小项目,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融合多领域经验的课程,也使得主题能够持续向前生发并充满活力,让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和高度的参与。例如,如何将大米变成其他美食的探索,既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充实了大米用途的相关知识。


聚焦“问题”,挖掘学习“深度”

     问题和学习相伴而生:发现问题,通过学习去解决,学习中又会碰到新问题。问题和学习不仅充斥着幼儿阶段,也会伴随他们一生。教会幼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终教育目标。在水稻变米饭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教育契机,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讨论解决办法,根据效果动态调整思路。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习和教育更具深度。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源泉,是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本次课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以身边的种植资源水稻为切入点,整合生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猜想—验证—讨论—调整”等一系列实践策略丰富幼儿对水稻的认知和经验。虽然孩子们水稻探秘之旅暂告一段落,但他们探索的兴趣永不会停止,期待孩子们在自然教育中获得更多成长与收获!



END

供稿 | 王萍萍

编辑 | 李婧

一审 | 杨丽

二审 | 阳柳

三审 |宋艳




芙蓉区教育局八一路幼儿园
治理教育乱收费投诉举报电话:84136506,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电话:84136506,举报邮箱:1522586947@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