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备课笔记:是明星,一直熠熠生辉

文摘   2024-07-19 15:55   河北  
     


老子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应该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吧?从野蛮状态走出来才几百年,文字的成熟也才几百年。可他已经是“老子”而不是“孩子”了。

                               ——鲍鹏山

一 有关老子的名言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 治大国如烹小鲜。

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身遗其咎。

6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9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二 有关老子的对联

1 能知彼智;难及其愚。(湖南·向春林)

2 仲尼曾兴犹龙叹;尹喜请留道德篇。(西安八仙宫)

立教开宗,道法天然,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讲学,德行地脉,青牛西度五千言。(河南·徐继明)

三有关老子之名

老子为什么叫“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这样三种说法:

一,老子即楚国的老莱子。老莱子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阐述的也是道家思想。

二,是因为老子长寿。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他甚至活了二百多岁。

三,老子即周太史儋。

但司马迁也说:

“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他的每一种说法之前都有“或曰”两个字,可见老子其人真的是神龙不见首尾,有关“老子”来历,以太史公之博学,也不好确定。

而近代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认为,老子之“老”是其姓氏,而“子”则是敬称。陈独秀、马叙伦、郭沫若等人也有类似说法。

学者高亨考证后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老子名李耳的说法是后世附加,李姓起源较晚,春秋之时,尚无李姓。老子名“老聃”,称“老子”而非“李子”即为明证。(可参考同时代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的称呼。)

我们课本注释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采自司马迁的《史记》。

而民间传说中老子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老子的母亲在河边洗衣,吃了两个水上漂来的李子而怀孕。这一孕就是81年,胎儿落地就是苍颜白发的小老头的样子。所以人们就把他叫作“老子”。

四 老子其人简介

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也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一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五《老子》课文内容

讲课宗旨:有关《老子》,历来名家解读颇多,且众说纷纭,很难说哪一种注解是对的。学所选文段不宜面面俱到,结合注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为好。

第一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文段大意:

三十根辐条插入车毂中的孔洞中,形成车轮,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才能发挥车的功用。和泥做陶器,有了中空的地方可以盛放东西,它才能发挥陶器的功用。凿门窗建房子,里面有空间才能住人,发挥房子的作用。

所以说只有具备了车子器皿房子这些实物(“有”),那些空间(“无”)才有意义,而只有它们发挥了功用(“无”),这些具体存在的物(“有”)也才有了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是论道,谈有无相生,它们既互相对立,又彼此依存。

联系生活实际:

它提醒我们,不要太功利,只关注其“有”,而忽视其“无”。

譬如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为“有”,那么我们的周末放假时光则为“无”,一定要留出空闲时光去休养生息,才能学习工作的更有效率。不然则无法承受其重。

再譬如我们绘画讲究“留白”,有了这些空白,画的境界反而扩大了,鸟儿就有了天空的高远,鱼儿就有了江海的博大。

再譬如我们和朋友相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来往有边界,给彼此空间,这样反而感情会更密切。

懂了这些“有”“无”的道理,我们才不会患得患失,不骄不躁,动静得宜。

第二段: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

文段大意: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久。迈起大步要快走,反而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被认可。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敬重。从道的角度说,以上这些行为可以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他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这样做。

这段文字,谈的是修身的问题。做人不要急功近利,因为欲速则不达。也不要太过张扬,锋芒毕露,否则,可能会为人厌憎,反而会背离自己的理想。只有不骄不躁,谦逊低调,才是“得道者”,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以联系老子的这段文字来理解: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节也可设问题:

新时代,还要“不敢为天下先”吗?好表现,锋芒毕露,真的不对吗?

第三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文章大意:

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我的人最强大。知足的人真正富有,努力奋斗的人有志气。能守住自己根本的人才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这段文字其实说的还是个人修养问题。要知人更要自知,要胜人更要胜己,要降低欲望,做真正意义上的富翁,要勤勉而行,追求臻于完美的自己,进而让世界美好了一点点。坚持自己的原则,肉体可以消亡,但精神却能永存。

联系生活实际:

“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叫做“自知”?

其实就是发现自己、接受自己、改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是雄鹰还是蜜蜂,然后能不被外界干扰,做自己的雄鹰和蜜蜂,而不是妄做斑马和大象。

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新拍的电影《抓娃娃》里,儿子马继业最终以高考705的成绩读了自己喜欢的体育大学,哪怕始终跑不进第三梯队,但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兜着瓶子奔跑的他虽然名次不佳,可是却笑容灿烂。

“不失其所者久”,那些贪官“失其所”,所以风光只是一时。

“死而不亡者寿”,多少英雄和圣哲生命躯体已经不在,但其精神和思想却一直如明星指引我们度过黑暗时光。在这一点上老子的《老子》就是如此,一直熠熠生辉。

这一段最发人深省,却也最脍炙人口。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多多举例,陶冶情操。

第四段: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文段大意:

局面尚能稳定时容易保持。征兆尚未出现时容易谋划。事物还很脆弱时容易消融。还很微小时容易消散。危险还不存在时就要有所作为,乱还未起时就要开始治理。

合抱的大树,是从小小种子发芽长成的。九层的楼台,是由一筐筐土累积筑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勉强去做,则会失败。抓得越紧,反而越易丢失。所以圣人从不妄为,就不会失败。从不执念,就没有失去。

百姓做事,经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一直到结束都像开始一样慎重,那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无欲为欲,不以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别人不能学的东西,能纠正众人的过失。以辅导万物顺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此语段侧重于治国层面。共讲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此处可拓展《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有关扁鹊和魏文王的对话:

(魏文侯)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

扁鹊三兄弟,医术最高明者是他默默无闻的大哥,因为他能做到“未有形而除之”。能将病症扼杀于摇篮之中。

第二,要循序渐进,不懈坚持。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要坚持不懈,终会水到渠成。譬如语文的学习,要突破瓶颈。譬如一些科学的发明,必须假以时日。勉强去做,操之过急,只会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要慎始敬终,淡泊明志。

“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这样说。治国者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警惕之心,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穷奢极欲,不能以稀有之物为贵,更要学常人不能学,来发现纠正别人的过失。让万物回归自然,以它原本有的姿态生长。

仍以现在的教育为例。《抓娃娃》里的各种没苦硬吃,家长的焦虑,对孩子的各种折腾,让孩子失落了他原本该有的童年。

六 课后作业

一,无为而治,“无为”怎样理解?

二,文中很多句子可启人深思,你对那几句最有心得?又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


海夜听风三人行
不是千篇一律,只是万里挑一,一中语文教师,一心一意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