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无疑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代涌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字代代传颂,而有些则以其独特的文学追求而占据一席之地。其中,贾岛以其执着甚至有些“笨拙”的创作态度,成为了文人墨客中的一个特例。他三年苦思两句诗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他对诗歌的狂热与专注,也让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贾岛,原名贾至,自号岛居士,因其诗作的精细打磨和苦吟的态度,被后人戏称为“诗奴”。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求诗歌创作的极致。与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诗句的豪放和气势不同,贾岛更注重诗句的精雕细琢,他的诗作常常显得格外精致而富有哲理。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则故事,便是关于他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的创作过程。据传,贾岛曾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得到灵感,于是开始构思这两句诗。然而,完成这短短的两句,他竟耗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贾岛反复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只为达到内心的那个完美境界。
据史料记载,贾岛建此诗时,曾因诗句的用字选择陷入深深的困境,特别是在选择“敲门”与“推门”之间的字眼时,更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正是这种对细节近乎苛求的执着,让他的诗作在唐代文坛上显得与众不同,也让他本人备受煎熬。
当这两句诗终于完成时,贾岛自己对其满意程度非凡,以至于每当吟诵到此,都会感动得流泪。他为这两句诗又专门作了《题诗后》,诗中“两句三年得,一呤双泪流”便是对这段经历的真实写照。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不仅体现了贾岛个人的诗学理念,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文艺创作精益求精的整体追求。
这种极端的创作方法也使贾岛在当时的文坛上显得颇为孤立。他的诗歌不追求流行,不讨好时人,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获得太多的赞誉。但正如他自己所言,“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他更愿意保持自己的诗歌纯粹和完整,哪怕是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贾岛的诗作和他的生平,不难发现,虽然他的创作方式在当代看来或许有些“笨拙”,但正是这种“笨拙”,体现了一种对文学极致美的追求和对个人才能的严格要求。在速成和浮躁的今天,贾岛的这种态度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如今,当我们在赞叹贾岛诗作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他的创作态度对我们的启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是否也应该有贾岛那样的匠心精神,不懈追求自己工作的完美境界呢?这样的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