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锚定临床诊疗及转化研究创新这一核心目标,凝聚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力量,稳步推进临床诊疗效率、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体系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乳腺癌临床研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中国乳腺癌学界的引领者,团队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国家肿瘤医学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乳腺癌的综合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在过去的一年里,团队聚焦于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深化多学科合作,并着力推动乳腺癌综合癌症中心(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CCC)的建设,以期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治疗服务。 通过整合乳腺癌诊治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治疗方法,CCC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模式,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一站式诊疗体验。这一新目标的设立,旨在将团队的先进诊疗理念及技术更广泛地惠及患者,并通过全周期疾病管理提供持续的关怀和支持。所开设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乳房重建多学科门诊及乳腺康复多学科门诊为来自国内外的患者提供了高效、专业的诊疗服务。2024年乳腺肿瘤多学科团队门诊总量达到554985人次,较去年增长约28%,互联网门诊29216人次,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业务总量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在高效协同的基础上,团队不断优化诊疗流程,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同时,全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诊疗需求。2024年乳腺外科徐汇和浦东两个院区共计完成乳腺癌手术10690例,较去年增长6.6%。其中40%患者接受保乳手术,13%患者接受乳房重建手术(假体植入重建1074例,游离皮瓣重建190例,带蒂皮瓣重建120例),超半数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能够保留乳房外形,完成乳腺癌术后游离脂肪移植127例,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团队继续强化乳腺诊断部的微创诊疗技术,2024年开展各类乳腺定位活检术共计20661例,其中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手术2946例,乳腺钼靶立体定位置针1932例,乳管镜检查992例,确保了乳腺肿瘤外科诊疗的高效、准确开展。 综合治疗方面,团队采用了门诊常规化疗与日间病房化疗有机结合的方式,2024年共完成日间病房化疗6909次,大内科(乳腺肿瘤)出入院量4296人次(乳腺癌内科治疗量占肿瘤内科工作量17%)。放疗科乳腺组充分动员了徐汇、浦东两个院区共13台机器,完成了7399例乳腺癌患者的放疗(乳腺癌放疗占放疗科工作量46%),放疗新技术稳步开展,徐汇新增迭代重建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加速器一台,浦东开展螺旋断层加速器放疗、全合一技术协助远程靶区勾画与计划制作,乳腺DIBH放疗人数逐年增加。过去一年中我院共完成乳腺钼靶检查57900人次,乳腺磁共振25446人次,为进一步提升团队诊断水平积累了海量临床影像数据。乳腺影像团队聚焦人工智能,针对乳腺癌疗效评估以及多组学融合开展研究。继续开展本院特色新探针——雌激素受体特异显像(18F-FES PET/CT)、HER2受体显像(68Ga-HER2 PET/CT),配合临床开展前瞻临床研究,加速临床研究转化。我院病理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乳腺病理中心之一,乳腺组在过去一年中除了完成本中心31351例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外,还承接了7313例外院乳腺病理会诊,细胞病理学完成了25578例乳腺前哨淋巴结印片及腋下细针穿刺病理诊断,均创历史新高。病理科开展乳腺癌生物标记物,包括ER、PR、HER2、Ki-67的人工智能辅助精准评估及数智化病理科建设,影像摄片联合大切片技术进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以及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技术。多学科团队高效运转的同时也保证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基于前期在三阴性和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平台型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持续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深化转化。在精准分型的引领下,团队聚焦于新辅助临床研究,旨在探寻精准治疗策略下新辅助平台研究方案。针对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群体,团队匠心独运,设计了多样化的强化辅助治疗方案。这些方案旨在通过精细化的治疗干预,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为患者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而对于晚期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团队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不同亚型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多个临床试验。通过强化临床研究理念,优化诊疗实施流程,细化科学研究方向,乳腺外科在2024年新增49项临床研究,达142项,新增入组临床研究受试者7618例,入组例数较去年增长71%。大内科(乳腺肿瘤)新增临床研究23项,入组472例;放疗科乳腺组新增4项临床研究,入组2060例;病理科乳腺组新增2项临床研究,入组1000例;乳腺影像团队新增2项临床研究,入组254例。 在此基础上,团队将继续深耕乳腺癌的精准治疗策略,依托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需求,不断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案。乳腺外科发表论文40篇(期刊影响因子合计629.6分),大内科(乳腺肿瘤)发表论文12篇(期刊影响因子合计158.5分),放疗科乳腺组发表论文11篇(期刊影响因子合计91.1分),病理科乳腺组发表论文8篇(期刊影响因子合计24.2分),乳腺影像团队发表论文17篇(期刊影响因子合计70.1分)。其中期刊影响因子20分以上论文10篇,包括《JAMA》、《BMJ》、《Lancet Oncology》、《Cancer Cell》、《JAMA Oncology》、《Nature Cancer》、《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刊物。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高水平研究的关键点和前沿技术,瞄准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核心难题,力求在治疗策略的精准性和个体化方面取得突破。在2024年多学科团队获得各类基金60项,总计3810万,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重大疾病智慧诊疗专项1项、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等。通过不断深化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团队在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以推动乳腺癌治疗水平的提升。未来,团队将在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乳腺癌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团队所搭建的创新研究平台,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建成一个集“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孵化创新科技成果、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创新孵化平台。在这一创新平台,团队高端人才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邵志敏教授获得上海市首届杰出人才,江一舟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2024年上海医务工匠,金希医生获得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陈嘉健、汤立晨教授分别获得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普奖,吴松阳博士获得复旦学术之星特等奖,多名学生获得上海市及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多学科团队对有潜力的年轻医师,给资源,给队伍,给舞台,力争塑造临床科研全能型学科梯队接班人。在外科领域突出重建,包括自体游离皮瓣重建以及乳房腔镜技术,培养具有整形外科潜力人才和推广重建技术以充实我科临床特色的重建技术力量。继续坚持住院医生考评制度,激发住院医生的科研动力。2024年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9名;新招收的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13名。 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乳腺外科成功承办了第十八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本次会议采取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注册参会人数2421人,线上注册参会人数27312人。会议征文收到投稿论文226篇。会议回顾总结发表于SlBCS微信公众号上,点击总量超过10万次,分享4890次。同期举办了第九届上海乳腺癌康复及护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护理专委会年会,会议采取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从乳腺癌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乳腺癌患者教育与公益科普的精彩内容,促进乳腺癌康复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十六届上海乳房重建论坛也圆满召开,线下参会731人,通过线上直播参与会议观看的实名注册人数达15003人。受到了业内医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乳腺外科2024年继续承担国家级肿瘤外科培训班和乳腺专科进修班的授课与临床带教任务。 乳腺外科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和《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精要本)》具有权威性、全面性且临床实用性,引领学科发展、规范诊疗行为,并且与时俱进更新内容。目前精要本每年更新一次,并举行近百场次的全国指南巡讲,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快地洞察到目前最新的乳腺癌研究进展和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工作。2024年12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上海市乳腺癌专业研讨会暨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现任主任委员张瑾教授、副主任委员余科达教授,联合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柳光宇教授、现任主任委员余科达教授,共同发布了《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
在全球最大的乳腺肿瘤学术会议——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乳腺外科牵头的两项临床研究入选本次大会主旨报,其一为邵志敏教授牵头的CamRelief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强化化疗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病理缓解率,有望作为此类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新选择。另一项研究为李俊杰教授主导的FASCINATE-N研究,该研究基于精准平台进行乳腺癌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本次会议专场报告了瑞康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数据,揭示了瑞康曲妥珠单抗在未来乳腺癌治疗中的广阔前景。多学科多位医师及研究生在2024年相关专业的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或进行口头/壁报交流。 乳腺肿瘤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年会在福州召开,广泛汇聚了国内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并肩奋斗,旨在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数据提供更多确证性证据、全面提升我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水平、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最终造福全国甚至全球广大的乳腺癌患者及家庭。BCTOP工作的顺利开展,标志着乳腺癌复旦分型迈入了新的探索阶段,也代表着乳腺癌精准治疗范式革命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我院作为组长单位,通过平台开展系列精准医学临床科研项目,建立多中心和多层次的规范化研究体系,形成乳腺癌精准诊疗的中国方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BCTOP能向国际学术界不断交出一份份亮眼的中国答卷,以卓越中国贡献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以中国原创方案造福于全球广大乳腺癌患者生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已逐步形成了以乳腺外科、乳腺内科和乳腺放疗为核心,并涵盖乳腺病理、乳腺影像及核医学等多个临床专业的综合诊疗模式。通过整合学科间的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中心以外科为主导,强调个体化与系统化的综合治疗,全面满足乳腺肿瘤患者全疾病周期的治疗需求。在邵志敏教授和吴炅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快速实现了技术与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标准化和同质化的高效工作模式。由宋传贵教授和李俊杰教授共同负责日常管理与实施,中心各项特色逐步显现,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确保了区域内的规范化治疗覆盖。2024年,乳腺肿瘤诊治中心门诊量超过3万人次,完成乳腺癌手术1100例,发表学术论文13篇,并立项科研项目5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乳腺外科于2024年7月正式开诊,现有乳腺外科医师6名,设有24张病床。2024年,门诊总量1152人次,手术68台,化疗149人次,出入院222人次。2024年获得厦门市和海沧区基金资助2项,累计经费50万元。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定期赴厦门医院坐诊,并成立邵志敏名医工作室,切实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并助力学科建设。在新技术方面,2024年厦门医院乳腺外科完成全国首例俯卧位断层钼靶置针定位和微创旋切手术。目前,厦门医院乳腺外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已逐步完善,每周定期参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团队将继续推动临床研究与科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治疗方案。 回顾2024年,我们坚守初心,持续在临床治疗、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展望2025年,我们将继续发扬拼搏精神,保持开拓创新的步伐。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全球领先的乳腺癌综合癌症中心,立足华东,辐射亚太地区。我们将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学术严谨、结构优化的多学科乳腺肿瘤诊疗团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效诊疗服务,并全程管理患者的疾病周期,致力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供稿:余天剑,郎冠天,侯剑晶,尤超,李婷,李明,金恺睿,王磊,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