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王羽佳

文摘   2024-10-10 16:02   上海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是第23届,向来不乏古典音乐精湛演出。今年带来的第一场,是伦敦交响乐团与王羽佳联袂登台。感谢朋友知我爱乐,赠我第七排正中间的绝好席位,得以又听王羽佳。

上次听王羽佳是整整七年前在芝加哥郊区的拉文尼亚音乐节,是“一个多云、潮湿的夏日傍晚,王羽佳来到拉文尼亚音乐节,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绎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当时还曾经写道:“从第一乐章起,王羽佳几乎有意放慢了速度,显然是在追求内在的表达。她的技巧早就是无懈可击,比起上一次听她现场,似乎更多了一点沉稳大气,而自信与集中是她一直具有的。整体而言,她的演奏精彩干净,不过,偶尔我还是会有错觉,仿佛在听她演奏拉二或者拉三。虽然是露天音乐会,但是音响效果相当好,现场的动感、即兴性是听唱片无法比拟的。”

没想到七年一下就过去了,而且这七年由于世界与个人经历的变故,感觉尤其漫长。没想到再听王羽佳是在一个清凉的秋夜,在音响效果相当温暖的上海东方音乐厅。音乐厅本身外观简练,然而周边不远华灯璀璨。从地铁站走出,就不断遇见卖票或者要票的人,也不知是不是黄牛,一场古典音乐会,有如此景象,大约也只是在中国,在上海吧。全场座无虚席,也折射出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厚度,如此景象还是令人欣慰的。

王羽佳昨晚(10月8日晚)演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去年1月28日,她在卡内基用了四个半小时,与费城交响乐团合作连续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从未有人完成的壮举,轰动古典音乐世界。这四部钢琴协奏曲中,拉二、拉三广为人知,《第一钢琴协奏曲》相对而言较少被演奏。这首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18岁时创作,编号第一号的早期作品,1892年首演时反响平平,1917年作曲家对这部作品大幅改写,形成我们今日听见的版本。与拉二、拉三相比,拉一鲜少旋律悠长,然而在力量与难度方面不遑多让。拉赫玛尼诺夫身高两米,双手巨大,手指有力,据说这是他的钢琴作品演奏难度极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本人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留下相当多的录音,虽然由于年代较早,录音质量大多平平,但是从唱片中也多少能感受到其技巧与力度。

王羽佳以演绎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著称于世,速度力量与激情在当今少有人能与之比肩。七年前,她看上去还有一些青年钢琴家的样子,如今则更多自信与风范,当然已经37岁的她也更应该是这样。唯一不变的是已经成为她招牌的闪光超短裙,当年颇招物议,如今都习惯了她的个性和年青充满活力的样子。

年青或者说正当盛年真好,弹完这么大一部作品后毫无疲色,又大方地安可了两个速度极快的炫技作品,让听众十分满足,《卡门幻想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雷动。

意大利裔英国指挥家帕帕诺爵士是当今中生代指挥家里的佼佼者之一,曾经执掌皇家歌剧院多年,今年刚刚接手伦敦交响乐团。下半场演绎马勒《第一交响乐》,所谓“交响乐中的交响乐”,作品本身的现场效果就很出彩。帕帕诺指挥这部作品显然挥洒自如,伦敦交响乐团也一如二十年前初聆时,弦乐不够饱满,但是自有欧洲或者是英国乐团的音乐性。

这是一场不见得会一直记住但是很圆满的音乐会,散场后走在街上,微风徐徐,正是一年中最好时光。


诗意与记忆
时间的河水流去,也许文字可以留下一些瞬间。一个人书写,另一个人阅读,就完成了默默的交流。或咫尺天涯,或渐行渐远,本是缘分或命运。 欢迎您来到“诗意与记忆”,本号从2015年开通以来已经发表原创文章和诗数百篇,欢迎您加关注往前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