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积食,被中国儿科专家称为百病之源。
一般30~60天发病一次,86%的6个月至6岁的孩子都有积食症状。
积食又称“食积”、“积滞”、“疳积”,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多发生于婴幼儿。
常见症状:
睡觉时不停地翻动,有时还会磨牙;肚子胀、肚子疼;胃口明显变小,食欲不振;早上起来有口臭、舌苔又厚又白、鼻梁两侧发青。
这些症状我们都是知道的呀,但小儿积食和耳鼻喉疾病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若要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儿科门诊上,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积食和外感,大夫们经常会提醒家长们这句话。
因为儿童发育的特点是:脏腑娇嫩,行气未充,非常容易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孩子体内各项机能未发育健全。
孩子吃的东西不能完全消化或消化困难,肠胃里停留的食物在密闭的空间里发酵后发热,容易导致积食。
孩子积食不能怪孩子体质差,相反呢,是家长的责任。
很多家长总是怕孩子吃不饱、营养不够,每顿都会像填鸭一样喂养。
结果,反而加重宝宝脾胃的负荷,损伤脾胃,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久则成积食。
肺常不足
积食容易内热,内热遇寒则容易外感。
孩子的免疫力没有发育完全,有的时候并不是病态的免疫力低下。
积食分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吃进去的东西超过脾胃的消化能力,比如高蛋白的食物如肉吃太多;
一种情况是脾胃受寒受热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这时如果正好吃得有点多就会积食;
胃受寒常见的原因是吃寒凉食物,比如冷的食物、或寒凉食物、水果等。
所以许多时候受寒受热只是积食的诱因。如果孩子没有积食,则外感的次数会少很多。
积食引起的
耳鼻喉常见疾病
耳朵
感冒可引起中耳炎,因为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
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有些孩子呢,除了有积食外感的症状以外,还会出现脸红耳朵红的现象,耳朵疼。
为什么呢?因为积食的内热向上熏蒸就会产生一定的气血阻滞,产生中耳炎。
解决方向就是消积食,积食消了内热自然就没有了。
鼻子
长时间反复积食外感,会增加孩子患鼻炎的几率。
还有就是耳朵与鼻子相通的一个器官-咽鼓管,它的特点就是短、宽、平、直。
由于孩子小,咽鼓管没有发育完全,如果此时孩子积食导致外感流涕较多,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气浪冲击鼓膜你会觉得耳朵里面响。
反复擤鼻涕就会反复冲击鼓膜,因此会导致耳鸣耳朵里面疼痛,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方法:
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再有,哺乳的姿势也可导致婴幼儿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咽喉
最常见的积食会导致孩子产生内热,引发咽喉疼痛。
再者,婴幼儿食道较短,如果吃的太多,平躺以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
所以,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入睡后看到他频繁的吞咽情况,还会出现咬牙、翻腾的症状。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本来晚上睡觉大脑皮层是一个抑制的状态,应该睡觉很安稳。
可孩子吃的过多,胃里食物消化不安生,一直在加班运作,大脑就平静不下来,胃里翻腾,反复吞咽,孩子就会出现闹夜、频繁夜醒的情况。
所以呢,家长再看到这样的症状就要注意,喂养不要过量,控制孩子饮食。
当然有少部分孩子也不排除有鼻后滴漏现象。鼻窦炎、鼻炎的时候,孩子的浓鼻涕会倒流。
怎么判断孩子积食
六个字:一摸二闻四看。
一摸
小孩积食前通常手脚心会变得发热,但是没有发烧的症状(积食前兆)。
二闻
闻口气:口气以及打嗝有酸腐臭味道;闻大便:大便臭(酸臭),放屁臭。
四看
看舌苔:舌苔厚腻,表示有积食,若黄厚腻表示积食较久
看嘴唇:有积食的孩子嘴唇像涂了口红那样
看大便:积食后大便不顺畅或不成形,并且味道很臭,可能伴随腹痛。
看睡眠:若有积食,孩子睡觉爱翻动,爱趴睡
积食只是一种状态, 调理积食更重要的是调理孩子脾胃。
除了饮食上要注意,日常可以做些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开胃助运的推拿。
小儿积食切记长期依赖药物,关键的关键在家长们。
千万要改掉喂养强迫症,这才是小儿跨过积食的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