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职场   2024-11-28 20:26   北京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绵延近3200公里,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来,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建科工坚持从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在运河沿线保留了“杨柳青”“杭钢”两份独特的记忆,以精诚匠心让运河文化传承焕新。


天津市

悠悠运河畔,“年画”杨柳青


前世

对于长期在大运河边上生活的天津人来说,杨柳青古镇是运河记忆与风情交织的存在。


▲京津冀地区大运河分布地图


它因河而生,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它是代表中国大运河文化特质的北国明珠;它应运而立,因有大运河水运之便,往来文人墨客在杨柳青停留,形成了民俗生产生活聚落和“饭店”餐饮街区;它因画而名, 兴起于明朝、全盛于清朝的杨柳青年画,是中华运河文化的典型写照与经典图腾。


▲运河边上的古镇杨柳青

▲年画中的杨柳青


今生

“前世”的杨柳青,因运河繁荣而兴旺,因运河衰败而沉寂;而今,中建科工积极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今生”的杨柳青和大运河重塑千年盛景。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全景


公园总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分一期、二期推进建设。中建科工以“传承、再生、焕新”为设计理念,依据杨柳青历史文化、城镇肌理,布局规划漕运主题文化水街、年画文化体验坊等建筑与街巷水系景观,重现杨柳青多元文化空间。


在景观工程建设中,中建科工应用“生物处理+生态构建”一体化技术,修复过去的沽水村台生态风光,打造了以乐活老街、湖心岛、亲水平台为代表的漕运主题文化水街,让当地居民在游玩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盛景。


▲乐活老街

▲亲水平台


在文化体验坊建设中,中建科工应用BIM+、智能机器人等智慧建造技术,为周边孩子们打造具有年画底蕴的“四知”书屋。书屋形象类似“山脉”绵延,与周围湿地景观和谐相融,是具有自然野趣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可在运营和使用中无形传承运河文化。


除此之外,在公园的地下停车库中,中建科工融合汽车库智能管理、充电桩设施监控、智能照明等智慧管理系统,并计划使用公司自研的充美充电桩 ,为古香古色的公园增添新潮科技元素。


杭州市

钱塘繁华,因河而兴


前世

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始之处,依凭运河之利而蓬勃兴起。


完备的运河航运网络,不仅铸就了钱塘地区自古以来的昌盛与繁华,更是新中国浙江钢铁工业起步的重要根基。


▲杭州与大运河


新中国诞生之初,浙江面临着钢铁资源极度匮乏的严峻局面。在此情形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毅然决然做出重大决策,计划于杭州东北部、紧邻运河的半山区域兴建一座钢铁厂。


1957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齐聚于此,挥镐担土,开挖河道,凭借着双手与汗水,成功修筑起一条全长 3150 米、深度达 3 米连通大运河和工厂的内河水道(俗称杭钢河),它宛如一条坚韧的 “生命线”,为杭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浙江钢铁厂建厂初期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景


此后,悠悠运河之畔,浙钢的第一座高炉与第一座炼钢转炉相继拔地而起。这一刻,浙江钢铁工业的故事从运河开始,浙江没有钢铁生产的历史在此刻终止。


▲浙江钢铁厂一号高炉



今生

2015年杭钢半山钢铁基地生产线关停后,进入保护与改造阶段。为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中建科工承建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


项目以炉膛耐火砖地坪修复、露天环境耐候钢人工仿锈、焦炉门钢饰面原始遗迹修缮等16项专利技术,力求“以旧更旧,以新衬旧,保留工业肌理”。


▲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焦炉外景图


隐患消除:项目采用了碳纤维加固、灌浆料增大截面对多栋60年代的厂房加固结构,消除隐患,并且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保留杭钢厂极具标志性的烟囱,于外,凿除了破损处表面酥松的混凝土,对裸露钢筋进行除锈处理,更换新钢筋进行搭接,用高强聚合物砂浆进行填补;于内,凭借人工方式移除功能性砖石,降低烟囱所承载的重量压力。确保烟囱在减轻负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继续成为杭钢厂独特的标志性景观与历史见证。


修旧如旧:中建科工应用openspace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各建筑单体原始风貌。


在焦炉文化展馆的重塑过程中,外立面采用修缮仿旧搓砂施工技术、拍花调色二次修复技术等,模拟出岁月的斑驳痕迹以及自然风化的独特效果。使建筑物呈现原有表皮风貌的同时,实现甲醛零排放,与近代建筑绿色修缮理念深度契合,彰显出对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环保要求的完美平衡与有机融合。


▲水泥搓砂技术


工业新生:于建筑内部之中,凭借复杂环境耐候钢均匀锈蚀技术精心铸就的耐候钢楼梯,其独特的质感与纹理展现出工业美学与现代工艺的精妙融合。与此同时,借助金属质感无机磨石改造技术重塑而成的镜面地面,光洁如镜,倒映出空间的深邃与灵动。


▲改造前后的地面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赋予焦炉崭新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将旧焦炉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婚纱走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往昔工业辉煌,开启未来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杨柳青到杭钢,跨越时空的大运河文化在中建科工的悉心耕耘下同时焕发新生,铁骨仁心的一切一蹉、一琢一磨,也将随着运河碧波,激荡两岸,绵延千里。


END


编辑:荆   欣、朱英达
初审:洪铭宇、那思捷、张龙飞
复审:陈    晨、王晓宇
来源:北方大区、华东大区

更多精彩内容↘



中建科工北方大区
传科工精神,展傲人业绩,追行业动态,评时事要闻,观万里山水,品生活百态,尽在中建科工北方大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