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浙江,冬的萧索与寒气已隐隐可见。
关于“度冬”的思索与筹备,早在月余前、天尚热时便已在能源电力领域提上日程。
针对冬季保供电,记者在浙江深入采访了政企多方。浙江省能源局电力处处长程良玉率先给出了基调:“今年迎峰度冬形势依然严峻,电力保供不比夏天来得轻松。”
新压力:度冬负荷或将首次破亿
此前,浙江电网刚“捱”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夏天: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前所未有,连续的负荷冲高前所未有,保供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
而这样的“前所未有”或许仍将在今冬上演。
“预计今冬明春浙江全省最高负荷1.1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0.8%。如果持续性、大范围低温寒潮天气出现,负荷还将冲高。”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唐律说,“这也将是浙江电网度冬负荷首次破亿。”
供给端的形势同样显得复杂且不确定。
“冬季‘枯水、少光’等因素,都会削弱供电能力。”唐律坦言,因寒潮的不确定性,度冬较之度夏,保供压力更紧了三分。
几重因素叠加,唐律判断:“按照当前冬季负荷预计,和现有的煤电、抽蓄投产计划,以及外来电中长期协议,今冬全省供电比较紧张。”
这样的“紧张感”,浙江能源电力保供链条上的参与者多少都感受到了。
10月25日,在乐清湾乐电码头,煤船正在忙碌接卸,为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冬储备充足“口粮”;国网浙江电力召开会议安排迎峰度冬工作,营销系统已在摸排今冬能参与集中检修的企业,为“移峰填谷”腾挪空间……
浙能温州乐清电厂的卸煤码头丨乐清电厂 提供
这些未雨绸缪,在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处处长陈波看来,源于浙江在全国能源电力保供大局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压力之下,作为“久经沙场”的电力保供人员,国网浙江电力营销部副主任王辉东很清醒:以往或许还有点侥幸心理,但今年的形势摆在眼前,难,是刚性的、确定的,而干好,又是必须的。
新问题:不确定性+极端,浙江准备好了吗?
更难以忽视的,是随着电力系统发展而逐渐“显影”的新的保供问题。
从今夏保供看,浙江用电负荷呈现的“双峰”特点更为明显,保供压力集中在如何科学有效应对5%~10%的尖峰负荷。在供给侧,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风光出力的波动性、有源配电网的复杂性,叠加高比例外来电等,导致系统不确定性加剧,改变了以确定性规划为基础的供需平衡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频繁。如何迎战新型电力系统下变化无常的供需关系,是浙江迎峰度冬面临的新难题。
从电力账户看,35万户高压、441万户低压非居民电力客户散落各地,构成了浙江的工商业版图。今年上半年,浙江全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超8成。
近距离观察浙江企业,潜藏在负荷曲线中的新特点浮出水面。
10月22日,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用电负荷高峰出现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9点员工陆续到岗,下午4点食堂开始忙碌。”该公司设备设施运营负责人高令昌介绍,企业大楼用电与一般的工作生活作息相符。这代表了浙江一大批数字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运行规律:负荷高峰在白天。
国网平湖市供电公司员工来到当地的长城汽车生产基地开展服务丨张蜜蜜 摄
浙江企业负荷占比大,正常情况下,冬季日间负荷要高于夜间。”唐律表示,情况在发生变化,近年来浙江冬季晚峰的保供压力越来越大——2023年12月21日,浙江晚间18时53分出现的最高负荷第一次超过日间最高负荷。
“在分时电价引导下,部分企业将生产转移至夜间。更主要的是,一旦遇到极寒天气,夜间空调取暖‘一哄而上’,用电负荷就会直冲高点。”在唐律看来,保民生用电的“硬杠杠”下,夜间比白天保供更难。“夜间光伏发电归零,风电装机为光伏的15%左右,规模有限。浙江白天尚可向外省购买富余的新能源发电,但夜间这一普遍困境让临时购电更难。”
浙江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分析显示,浙江企业众多,用电负荷特性不一,在省内、省间具有一定的互济特点:
从省内看,纺织业等行业生产用电受季节影响不大,化学、化纤类制造业用电全天相对平稳,重工业对电价更敏感,往往会部分转移至夜间生产;从省间看,安徽连续生产的大工业更多,晚高峰比浙江推迟约2个半小时,今夏两省便实现高峰时互济送电。但在冬天,这一“自洽”的调节能力,也因日渐突出的晚峰问题面临削弱。
国网新昌县供电公司员工对新昌县木兰纺织有限公司空压机改造后的用能情况进行回访丨张馨月 摄
对极端天气的担忧,也在采访中被频繁提及。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威胁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一旦冬季出现极端寒潮,对电力保供将是难度值无法估量的巨大考验。
2008年,一场波及南方多地的冰灾导致覆冰倒塔、断线,浙江多地电网受影响,杭州车站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留置。当时,陈波刚入职经信厅不久,参与抢险中,对极端天气之于电网乃至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体验深刻:“我们必须要问的是:假如极端寒潮来临,浙江准备好了吗?”
相较于保供形势的复杂多变,受访者们有着笃定的共识:合力共为。这让今冬电力保供多了一分确定性。
“这不是哪一家的事,这是每个人的事。”谈及保供,杭州青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施其说。这家传统化纤纺织企业24小时连续生产,一旦突然停机,损失上百万,很难根据分时电价调整生产。
“我们今年8月刚投产了一期9.6兆瓦的光伏项目,今年冬天还将投产10兆瓦时的配套储能,在负荷高峰时期能提供5000千瓦以上的顶峰调节能力。”施其解释,企业的冬季日负荷稳定在1.35万千瓦左右,这样“一增一减”间,便创造出了保供的合力。
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巡视企业光伏屋顶丨潘洁 摄
高令昌的观念也惊人一致:“能节一点是一点,一家企业或许只有一点,但如果杭州1000家甚至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合力。”今年年初,先临三维上马了能耗采集和能源托管系统,助力其在今年迎峰度夏时,通过合理调节照明、空调温度等参与需求响应。
在往常保供电中,常被视为“被保护者”的企业,如今有了“主人翁意识”。这让长期主导保供的政府、挑大梁的电力企业更坚定了信心。
程良玉说,浙江能源局已在政企联动、调动各类资源上发力:“我们将用好省电力保供专班机制,不断加强网源协同,全力稳发增供,最大限度增购外来电,同时做好负荷管理准备,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移峰错峰用电。”
火电机组特性稳定,是浙江的主力电源,在迎峰度冬保供电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对火电而言,如何应对严寒冰冻天气等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的影响,是重要的课题。”在华东地区最大的燃煤发电厂——浙能嘉兴发电厂,该厂生产副总经理翁建明告诉记者,除了常规的排查隐患、加强燃煤库存等,已针对防寒防冻预置了各类保温措施,同时也抢抓“窗口期”高质量检修。
在供给侧,更多“弹药库”正在充实中。眼下,朗熹电厂66万千瓦的6号机组和宁海抽蓄电站35万千瓦的1号机组已正式投运,六横电厂100万千瓦的4号机组进入投产倒计时,缙云抽蓄电站首台机组预计将在今年11月底投运。
宁波宁海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丨胡云杰 摄
国网浙江电力也在加快电网送出工程建设,电力调度部门有序推动机组计划检修,并推动电厂备足高热值燃料。
“总的来看,我们的思路仍是省内挖潜、省外增购、负荷调控三方面发力。”唐律说。
冬季临时购电往往“量少价高”,需提早谋划,通过中长期外来电稳住冬季保供基本盘。唐律介绍,一般情况下,西伯利亚的寒潮最远到达福建北部,很难穿越福建,往南争取外来电,是冬季优选之一,“目前,我们已锁定12月福建送浙江外来电,同时也随时跟踪全国供需形势,动态调整省间现货购电策略,并在国家电网公司统筹下,精打细算用好西南水电。”
从需求侧看,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陈波,对政企的高效协作熟稔于心:今夏按计划组织2000余户企业开展了32天的集中检修工作,组织2万余户企业将白天用电负荷转移至后半夜或周末,有效移峰错峰。他表示,这些深挖负荷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今冬还将联动推行。
“今年迎峰度冬,我们将动态储备300万千瓦以上移峰填谷资源和不少于600万千瓦的需求响应资源,并适时启动空调负荷调控、企业集中检修等前置措施。”王辉东明确了今冬保供负荷管理的力度,也进一步提示:“可以说,负荷管理的本质是工商业‘让电于民’,我们在充实保民生用电的调节资源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好运用市场化、数智化手段,做精做细负荷管理。”
着眼于电网本身的举措也在发力。在浙江,城中村、老旧小区等的配网改造、主配网线路抗冰改造都在进行中:覆冰在线监控系统、无人机除冰、除冰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已在山区地带布局、上阵。
从远期考虑,如何更好地提升保供能力?在此次走访中,受访者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思索:如何做好新能源出力的更精准预测?如何让负荷管理更精细化、更柔性、更无感?如何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概率性预测为基础的源网荷储协同机制?
……
“今年的峰值,可能就是明、后年的常态。”在王辉东看来,探索是无止境的。但在眼下,尽全力应对好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冬,是迫在眉睫之事。
作者
电网头条 王志 韩煦
融媒体中心 陈丽莎
编辑
邓通
校对
朱斐白 范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