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者對話,看見學術的另一面。
本期學人訪談對象為澳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彥(Yan Zhang, Ian)。張彥博士既是老師,也是學生的朋友,樂於傾聽、擅長溝通的他常常與其他教授、碩士生及博士生交流學術,分享生活。在本次訪談中,他分享了自己充滿挑戰的求學之路,與澳大的不解之緣,以及作爲過來人給學生的指導建議。
張彥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張彥 (Yan Zhang, Ian) 博士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師從 John Braithwaite 教授。張博士於2023年加入澳門大學社會學系擔任研究助理教授一職。他的學術興趣包括恢復性司法、中國刑事司法制度、規制與政府治理、定性研究方法。
他的研究見於Justice Quart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Sexual Abuse 等期刊。此外,張彥博士從2012年起擔任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的執行編輯一職,他還於2022年當選為亞洲犯罪學學會 (Asian Criminological Society) 執行委員會委員。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Zhang, Y., & Xia, Y. (2021). Can Restorative Justice Reduce Incarceration? A Story from China. Justice Quarterly, 38(7), 1471–1491.
2) Zhang, Y. (2021). Police Discretion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hina: Stories from the Street-level Pol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65(4), 498-520.
以下為本期采訪内容分享
UMSoc: 請問您是如何走上學術道路的?有沒有特定的經歷或事件影響您做出這個選擇?
Dr. Zhang: 我走上學術道路其實是一個融合了個人選擇和現實機緣等主客觀因素的漸進過程。在本科期間我就讀的專業是刑事科學技術(工科學位),就業方向以公檢法領域爲主,讀研深造的空間相對較小。我當時比較迷茫,但對學術研究工作比較感興趣,期望去境外升學,只具備非常初步的想法。
機緣巧合,在大三暑假的時候,我陪朋友幫他的師兄拿澳門大學錄取通知書,瞭解到除了賭場以外,澳門還有澳門大學及其犯罪學碩士項目。鑒於犯罪學和本科所學的東西有較多共同之處,於是我決定進一步關注澳門大學社會學系的情況。後來參加了劉建宏教授的講座,有幸與他結識,在交流表達了深造意願後,我就一步步完成申請工作。儘管當時還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也不確定會走多遠,但種種因素讓我堅定了讀碩、讀博的決心。
總而言之,我的學術道路是一個逐漸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其中哪一步是真正走上學術道路的第一步,其實是比較模糊的,沒有所謂確切的“moment”。
UMSoc: 我們了解到您在恢復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領域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請問是什麼因素或經歷促使您對恢復性司法產生興趣的?
Dr. Zhang: 我是從博士階段才開始做恢復性司法的。很有意思的是,在研究生第二年之初,我的導師(劉建宏教授)問我碩士論文想不想做恢復性司法(的研究),因爲鑽研不深,當時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但與此同時,我又進入到如何申請博士的迷茫期。將我導向恢復性司法研究這條道路的關鍵是,有一次,通過學系的郵件,我瞭解到著名犯罪學家John Braithwaite正打算招收一名研究中國恢復性司法的博士生,便立刻行動去和他聯係,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興趣及優勢,另一方面也適當表明自己需要補足和支持的地方。在他的鼓勵、支持和要求下,我展開相關閲讀,發現相比於其他領域,這個領域與我的學術志趣非常契合。最終,通過一份涵蓋刑事司法系統裏的調解與立法及傳統調解在少數民族中的運用兩大方面的研究計劃,我打動了他,成爲他的博士生。
UMSoc: 我們了解到您曾經就讀於澳門大學犯罪學與刑事司法碩士課程。請問是什麼促使您選擇了澳大犯罪學碩士項目?您可以分享一下當時的決策過程和選擇該項目的原因嗎?
Dr. Zhang: 除了剛剛提到的機緣巧合,在選擇學校時,我也考慮了其他因素。對我而言,專業選擇和導師與自己的匹配度是非常重要的。當時我對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及教授們印象深刻,在犯罪學、社會學及人類學領域,社會學系都有著一個實力雄厚的學術及教學團隊。此外,經濟因素也是我考慮的重要因素。澳大有著豐富的資源,對學術發展的投入力度很大,留學成本相對較低。
很多同學在擇校時主要考慮學校排名、專業排名、導師水平等因素。在我看來,學校排名固然重要,但在做出選擇時,要綜合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擇校目的、期望和長遠目標,我選擇澳門大學作爲我的學術平台,是因爲我相信它能夠爲我提供所需的機會和資源,與我的契合度較高,能夠助推我實現人生目標。
UMSoc: 您在博士畢業後為什麼會選擇回到澳大任教?
Dr. Zhang: 我覺得這其中有一些緣分的指引,在我即將取得博士學位的時候,恰逢澳門大學招聘研究助理教授。回想起來,這一切讓我感到非常幸運。我認爲在澳門大學這樣的學術平台上,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學術資源和先進的研究領域,這對我個人的學術成長和職業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澳門大學教師入職的門檻非常高,這也是我選擇來這裡的一個重要因素。我深知澳門大學對於教授的要求和標準,這既是一種鞭策,也讓我對這個學術環境和團隊更加有信心。
UMSoc: 定性研究方法在理解複雜社會現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您也是我們學系裏擅長定性研究方法的學者。對於那些希望學習和應用定性研究方法以展開研究的同學,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嗎?
Dr. Zhang: 於我而言,定性研究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它對於研究者個人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處事風格、溝通能力和學術水平都有著一定的要求。
首先,閲讀有關定性研究方法的書籍,但不能拘泥於、局限於方法論的論述中。建議同學們在進行定性研究之前,充分了解並熟悉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案例研究、訪談、觀察和文本分析等,掌握確保研究信效度的技術,把這些方法策略貫穿到研究過程中。但是,也不能死板地完全跟著方法論的步驟走,定性研究兩個關鍵詞是數據飽和(Saturation)和“三角測量”(Triangulation),通過不同的數據資料(Data Sources)去證明某一個觀點。比如在我的研究中,通過現場觀察出勤警察與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的調解,以及對警察的訪談,提煉出調解中維穩(Stability Maintenance)這一維度的内容。
其次,要注重研究者自身在研究過程中的角色和立場。要保持中立(Nonjudgemental)的立場,儘量避免將個人的判斷和價值觀代入到田野當中。同時,要抱持包容心態(Open Minded)、敏感性(Sensitivity)和好奇(Curiosity)去做定性研究。田野中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是有用的數據,帶著理論(除非特別有把握)或預設性的結論進入到田野當中,可能會讓你選擇性地去看見你希望看見的。開放地接受所見所聞,多打幾個問號,才有可能從表面現象深入了解背後的行為和動機。如果當時我認爲被欠薪的農民工鬧事被刑事拘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就不會得到後續的研究發現。
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Trust)是進行定性研究的關鍵。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可以使他們更願意分享個人經驗和觀點,讓溝通更順暢,這可以通過形象樹立(與研究對象或田野相適配的穿著等)、密切交流、表達理解、同理共情等方式實現。有了信任,才有了讓研究對象敞開心扉的“門路”(而不需要“挖出”信息),將有助於獲得更深入的洞察。
最後,如果覺得自己在研究過程中難以從社會現象、交流或者觀察中提煉出合適的概念(Conceptualization),就多去做閲讀(無論是否與定性研究方法相關)。可以去看別人如何概括出核心維度、提出相應概念並最終完成研究,也可以閲讀與現象相關的文學或議論性書籍,這些都有助於讓定性研究學者不僅僅停留在現象階段去做文章。
UMSoc: 請問您是如何在科研、教學和個人生活之間保持平衡的?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些寶貴的經驗?
Dr. Zhang: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無論多麽忙碌,都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博士生。要確保有足夠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以及適度的運動和休閒活動,這些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力。
要注意提高效率,這是關鍵。一天只有有限的24小時,有時候花費過多時間在某一個方面,可能是效率不夠高所導致的。以論文寫作爲例,不要老是停留在空想或不停和導師交流想法的階段,要落實去做,寫下第一個字、第一段話,然後你會發現當時構建的框架或者提出的論述是需要調整的,才會有進步。空想看似靈感四溢,但對於推進研究進度并沒有太大的幫助。
另外,要學會通過復盤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態、節奏以及適合的環境條件。曾經我有一段時間保持著高產出的節奏,在給博導交付成果后不久,就收到他的電話,他對我的產出感到驚詫,讓我去思考自己是在什麽情境下完成的,有哪些能夠正向推動自己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日後再努力創造這些條件以提高效率。如果你曾經也有過“打鷄血”的時候,試著去還原營造那時候的氛圍,那時便是你學習、工作的最佳時刻。
最後,努力保持自律(Self-regulation),提高自己的服從性(Compliance)。盡可能地以獎勵替代懲罰去推動自己采取行動,並保持正向的思考以及設定合理的目標,再不斷强化,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UMSoc: 作爲《亞洲犯罪學期刊》的執行編輯,您對準備發表論文的學生有什麽建議嗎?
Dr. Zhang: 在發表論文前,首先要思考的三點是:不要有基本錯誤(研究方法、表述、語法等),方法或者故事是否足夠新穎或吸引人,文章的質量是否達標。不同層次的雜志期刊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可以多做閲讀去瞭解。另外,不要在同一年份内向某一特定期刊投兩篇或以上的論文,尤其是容量比較小的期刊,它們接受同一個作者發兩篇的概率相對較小。
學生身份并不會對論文的發表有太大的影響。大家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本身,寫作階段可以多尋求導師的修改意見,相對來説,跟著導師一起發表,會更有優勢一些。
投出論文后,面對審稿人的意見,要保持比較謙遜的態度做回應,如果你有比較大的把握認爲編輯給你找的審稿人沒有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者他完全不是這一領域的學者,不適合繼續審稿,是可以去提出你的合理訴求的。
UMSoc: 您是否可以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書籍或文章?
Dr. Zhang: 當然!我推薦大家去讀一下我導師John Braithwaite所撰寫的一本重要著作——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在這本書中,Braithwaite一方面系統性地回顧了傳統的犯罪學理論(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的基本觀點,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恢復性司法的框架和核心理論,強調恢復關係和讓罪犯重新融入社區。他認為傳統的懲罰性犯罪處理方法,如監禁,常常導致罪犯被社會污名化和進一步的疏離,從而加劇了再次犯罪的循環。Braithwaite在書中也強調了羞恥感可以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控制工具,可以促使罪犯反省和改變行為。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相信同學們將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犯罪、羞恥感和社會再融入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獲得構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思考和指導。
特別感謝張彥博士接受采訪並提供相關信息。點擊「閲讀原文」或瀏覽澳門大學社會學系網站,可以查看張彥博士的主頁
https://soc.fss.um.edu.mo/ian-yan-zhang/
//往期回顧//
采訪 | 賴晟盛 鄭俊威
撰文 | 賴晟盛 鄭俊威
排版 | 鄭俊威
審核 | UM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