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般纳税人,你在京东上采购物资,比如购买中的支付113元,开发票时候,平台让你选择,选择开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还是选择开专票?
这个时候你怎么选?没的说啊,肯定是选专票啊。
为什么呢?
嘿,专票可以抵进项税,同样支出113,你可以抵扣13,成本少了13,还不好吗?
还是具体看看例子吧,这样你可能更清晰。
假设这个公司是二哥税税念公司,买了113的东西,卖226(收入200,销项税26)
那么这个要专票还是普通发票,这个区别就是下面这张图:
很显然,这单生意,要专票利润和现金流都是优于要普通发票的,这张专票13的进项税给你带来了10.92的收益。
同样采购价,你如果取得普通发票就是损失。
当然,像人家京东这种正规平台,你不管要专票还是普通发票,人家公司都给你113的价格,也不会给你加价,别人开专票还是普通发票也都是按13%在交税。
而现实中呢,很多供应商可不是这样的,你要专票,你得加税点啊(说白了就是加钱),你不加钱,我就给你开普通发票。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为什么这些供应商给你开专票要加税点?开13的普通发票和开13%的专票对方不是都按13纳税吗?
为什么给我加钱?
别人要加钱,肯定是别人开了专票要交更多的税,所以才加钱,把这个税转到你头上承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情况其实也很好理解。
比如有些老板,他有两个公司,一个公司是一般纳税人,一个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你跟他买东西,如果你不要专票,他就拿小规模纳税人给你对接,小规模纳税人是1%,而且不超过30万(季度销售额)还免税。
如果你要13%专票,他就得拿自己的一般纳税人的公司给你对接,这个就是实打实的他要交增值税了。
但是有时候谈价格时候,如果就是按给你开1%普通发票方式谈的(价格就有竞争力,可以更好的成交订单),但是到结算时候了,你非要13%的专票,他就只有用自己一般纳税人身份和你对接业务,对于他来说,很显然,同样的价款,他开13%专票肯定要吃亏,所以他就要把这部分加价。
如图所示,小规模纳税人给你开1%普通发票(假如对方销售额不超过30万季度,免税),销售方的利润和现金净流量都是更优的。
如果113的价格,本来开1%普通发票,最后给你开了13%的专票,对销售方来说因为这13的增值税,减少了其净利润10.92。
从这里你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因为开专票,开普票的原因,利润是在销售方和购买方之间转移的。
所以,为了弥补这块的损失,一般的操作都是,行,你要开13%专票,那就给我加税点,简单的说就是加点钱。
但是至于加多少?
这个说实话,全靠购销双方价格的谈判了,销售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肯定尽量加到和之前的利润水平的情况,而购买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肯定不愿意加那么多。
极端点,对于销售方来说,肯定是想加价后能达到的利润水平和现金流水平和小规模开免税发票持平。
如图:
经过反向计算,销售方含税价加到129.71(算法是利用Excel的单变量求解反算的)。
销售方就能保持和开普通发票时候的利润水平。
设置目标单元格的值为84.75(开普通时候的利润额)
然后设置可变单元格为销售含税价格单元格,点击确认就可以反算了。
但是如果从113加到129.71的情况下,对购买方来说,其实就毫无意义了。
因为加价也会增加成本。
如果因为加价而增加的成本已经完全抵消了取得专票下的一个收益。
如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购方并没有因为加价取得专票而获取到相应的收益,加价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加价取得专票这个事情是否划算,还要算算看看加多少?
这个案例如果加价后的区间在113-129.71之间,那购买方还是可以考虑的。
但是为了在结算时候扯这些皮,其实购销双方在早期谈判价格时候就要注意提前规避这种风险。
采购方在日常谈判价格时候,匡算出成本后,应该最好以不含税的成本进行比价,然后再根据销售方能开具的发票加税点,这样相对会主动一点,可以保障自己的基本利润。
比如像这个案例,如果前期采购在匡算时候,成本要控制在100左右,那么商业谈判时候就应该以100为标准,然后根据销售方能提供的发票情况税点,比如能提供3%专票,就103,如果能提供13%专票,就113价格成交,如果只能提供普通发票,那就只能按照100含税价格成交,这样始终保证了自己的利润。
如果前面稀里糊涂的没匡算好,比如谈成113含税价,本身想的是开13%的专票,结果合同也没规范,后面销售开不出来,只能开普通发票,或者要加价,那就被动了。
相反,对于销售方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谈判价格时候没匡算好,价格定的较低(本来想着享受免税或者不开发票,价格空间可以低点),结果后面客户非要专票,价格也提不上去的话,自然自己本身的利润也就受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