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叔同遁入空门

旅行   2024-11-19 07:43   广东  


摘选:青年必知历史事件手册
出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主编:管柏华
───────────

  连载230 

  

李叔同遁入空门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又是一代名僧。李叔同是晚清进士李世珍的后代,家资万贯。他从小就聪颖过人,学习书画,对篆刻、诗、词、戏剧、都颇有造诣,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才子。尤其是他东渡扶桑(今日本)学西洋艺术后,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大家所熟悉的《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
  长亭外,古送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就是由他创作的。
  他是第一个向我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又是第一个在我国传播西洋画的先驱,也是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课的教师。
  此外,在日本留学期间,其所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主演的《茶花女》等西洋名剧,开中国人演话剧之先河,算得上话剧舞台的鼻祖之一。
  因而,李叔同为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年轻时出演话剧的李叔同

  由日回国后,执教于天津,杭州、南京等处,教授音乐和美术既有得意门生,又有娇妻叶子(日本人)相伴,生活显得十分惬意。那他后来为什么又悄悄遁入空门,皈依佛教,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呢?
  清末,帝国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门户,并以不平等条约桎梏于中华民族。那时,皇室腐败无能,内忧外患,万民涂炭。李叔同从少年时代起,即存有“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意识,于是他东渡扶桑,成为我国第一个赴日学西洋艺术的留学生。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袁世凯窃国之后,政局和社会乌烟瘴气,这时对像李叔同这样一些寄望于民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瓢冷水。这时候,李叔同认为他唯一的报国之路,只有用艺术来唤醒人们之爱国情怀,因而,自费筹办“艺术师范”便成了他奋斗不息的唯一目标。
  为了“艺术师范”尽快成立,李叔同一面托人找校舍,一面写信给家乡二哥文熙拟从自家财产中取出他的三十万银元作为资金,自己也拟好了教师聘请书名单。
  谁知,二哥写信告诉他,由于国事混乱,金融拮据,他们家已经破产,并且欠债累累……这种如“五雷轰顶”的打击,使李叔同心中象是有十二只螺旋桨在转动,一种撕肝裂肺般的痛苦使他恨不得仰天大叫几声!
  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理想。几天以后,他回到上海找他最心爱的女人——叶子,或许也只有从她那里,李叔同才能得到慰藉。
  可是祸不单行,在途中,他碰到一个女叫化子,正在大声唱着他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由于好奇,就走过去看,她衣衫破烂不堪,连个扣子也没有,一条破单裤,露出足有半条腿,纤细的腰上,扎了一条麻绳。一张苍白而憔悴的脸上沾满了污垢,一群人围着她叫“疯子”,顽皮的孩子丢过去一块石头,正好打在疯女人的肚子上。女人嘻嘻笑了:“妈的,别闹!”女人骂了一句,又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叔同觉得声音很熟悉,惊愕地倒退了几步:“谢秋云!”他心里呼喊着。
  大凡精神病患者,都有过一刹那的清醒状态,就像滚滚白云的空中突然射出一条光柱,很快又被云层遮住了。她,突然看到了李叔同,歌声戛然中止,愣了好半天,才把眼神儿盯在李叔同的那一双凤眼上。
  目光相对,倒使李叔同吸了一口冷气。是她!是李叔同年青时诗洒酬唱、寄情声色时的温柔乡主。他曾赠她过一首小诗。她曾对他以身相许。她,一步一晃地走向叔同,那凄楚、失望、愤世、痛苦,乞怜的眼神儿,像孩子偶然见到失去多年的母亲,像妻子突然找到失去多年的丈夫。她不敢贸然呼喊“李先生”、“瘦桐”,而是带有试探性地诵着诗词,那就是李叔同曾赠给她的小诗:
  风风雨雨忆前尘,
  悔煞欢场色相因。
  ……
  “秋云,秋云!”,叔同声音哽咽了。
  “啊……瘦桐”。
  呼声夹杂着哭声,不由分说地跪在叔同面前抱着他的腿,伤心地痛哭着,然后站起来,猛地抱住了叔同。
  原来谢秋云是一个艺妓,深爱着李叔同。李叔同同情她,但又无法当众认她。他知道,她是在高度的精神创伤下精神失常的,过去与她的一切历历在目……
  “我,也有罪啊……”叔同心想:“我的破产,理想的幻灭……报应、报应……,罪恶的报应。”
  想到这里,他自忏地望着谢秋云。半响,突然想到佛说:“我不人地狱,谁入地狱!”叔同痛苦地感到:往昔的情人,眼下的疯人;几次搭救都无济于事,末了,逃脱不了这吃人的社会。他自恨没有回天之力,后悔少年风流,走马章台。她们才是被损害者,不禁仰天长叹: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从此时开始,李叔同就有了皈依佛门的念头。
  

李叔同的女友之一,民国名伶

  混混沌沌的世界,纷纷杂杂的中国,理想的幻灭,报国无门,使李叔同一下子陷人到无法解脱的苦闷之中。逐渐情绪消极。于是他决定皈依佛教,从佛经里理出人生最上乘的道路,尽管他有最放不下的叶子。
  李叔同听好友夏丐尊说,有一本日文杂志上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可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1916年寒假,他就利用学校放假机会,请学校工友闻玉陪他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断食了十七天。
  断食的第一星期,每日逐渐减小食量,从两碗到一碗,到半碗,到断粒,质地渐薄,从饭到粥,到汤,到水,第二星期,除饮泉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由水到汤,到粥,到饭,逐渐增至食量。他自我感觉良好,不但无痛苦,而且身心反觉痛快,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人家问他第二星期完全断食时,有何异感?他说:“经过很顺利,不但无痛苦,而且心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
  断食以后,他自己觉得“身心灵化”了,写了“灵化”两字送给“稣典仁弟以为纪念。”从此,虽然他仍在学校授课,但已经吃素,读佛经、室中也供佛像了,而且对于寺院清静生活也有了好感。
  1917年新岁,李叔同以居士的身份寄居在定慧寺习静。第二年,他决定暑假以后,不再担任教学职务,仍以居士身份住在寺里。夏丐尊看到这位素所敬爱的好友,将要遁入空门了,心中不胜苦闷。一天,对他说道:“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又是一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暑假的一天晚上,他把好友夏丐尊,学生丰子恺、刘质平等请到房里,把他的作品、衣物分赠给他们,对他们说道:“我明日入山。与各位相聚,只有今夕了。公等幸各自爱!”说罢,脸上显现一片了无牵挂的笑容,说明他的心境空明坦荡,再也不为俗世所纷扰了。
  入寺不久,1918年,夏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生吉日,叔同在定慧寺礼了悟老和尚为剃度师,正式落发,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上海的报纸发表了他在定慧寺剃度落发的消息,他心爱的日本夫人叶子赶到定慧寺,悲痛欲绝,要求见他最后一面,他仍然拒绝。而是叫别人告诉她,把他当作患霍乱死了,不必怀念。叶子知道他的信仰坚定,已达到极点,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只好就地叩了回拜,悲啼“来生再见了,叔同,请以你的法力度我超越这人世的苦难吧!”然后,黯然离去。

  李叔同就这样遁入空门,当了二十四年的苦行僧,直至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在他当和尚期间,仁心仁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是一代名僧,至今仍被人们所怀念。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一壁残阳
残阳,那是最后一抹晚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