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今草有大草、小草之别,大草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
今人很少能染指狂草的,因为人不狂、又不会喝酒,会喝酒的狂人又不会写字,这多么需要社会的洗礼和巧遇以及自身的修炼才会形成这种“怪胎”,太难了!
林散之是当代“草圣”,但他的字不狂,笔法是狂了,但精神状态还不狂。
所以,今天我们讲草书的学习,一般以小草为主,至于大草书,自己还没搞清楚,怎么能作为“范式”去做“人师”?
学习草书总要找个“模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草首先要“识草”,然后了解它的基本笔法。作为识草和学习的“模本”有《十七帖》、《书谱》、怀素草书《千字文》等,其它不足为观。
《十七帖》是刻本,徒见字形的结构,难见笔法的流美与精妙。怀素《千字文》初看似乎与二王的血脉有所“游离”,初学者很难掌控。
只有《书谱》的形神妙得二王的正脉,且如谦谦君子,尽管行为举止风流潇洒,但又无不合乎礼仪,既“穷变态于毫端”,又“合情调于纸上”,可谓理性与神采兼擅。
《书谱》的特点是综合了二王的用笔方法,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米芾赞其:“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的墨迹的,羲献年代到到唐才三百多年,因此孙氏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唐代的艺术特色既有重法的一面,又有表情的一面。如唐楷使得楷法达到了一个历史无法超越的高度,而狂草方面,张旭和怀素成为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孙过庭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他的《书谱》可以说是法与情的柔和,八法兼擅,情性备至。
所以,学习孙过庭《书谱》的要害是得其笔法,而后悟其情性。
孙氏用笔以“爽利”见长,笔法精熟,不迟疑,信笔而书,如有滞碍,必成“墨猪”,笔画也难见精准表达。
“爽利”的前提,是对笔法的了悟和娴熟运用。这一方面说明他对王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二王法度他在笔下的精准性把握以及他书写时的自信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时,充分注意笔画的开头,确有“隽技刚断”之意,这恐怕是学习《书谱》的最为重要的地方。
为此,要选择吸水性较差的纸,初学者不宜用生宣;墨中要稍加些水,不能太浓,可以大大提高对起笔的书写速度;书写工具上,一般不宜用羊毫,而采用兼毫或狼毫,这种笔本身具有的“刚性”能帮助自己书写出“爽利”的“刚断”笔画。
潘伯鹰临书谱
由于孙氏书写的速度关系,在书写时肯定有一个“取势”的动作,也即王羲之所谓的“凝神定思”后的一刹那的“入笔”过程,通俗的讲,象是快速奔跑前的一个准备动作。
势的作用是历来就被书家们强调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这种“取势”的动作对临写《书谱》极其重要。
用笔一关过了,方可对书写性情进行揣摩。孙氏强调“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向我们展示了张旭怀素之外的一种美——叮咚的泉水,轻快而又畅达,悠闲而充满诗情。
这种情绪的展露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单个字之间,靠每一个单元的“弹性”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弹性”组合来实现的。较快的“落笔”,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弹性”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
董其昌节临书谱局部
二是在字与字之间,尽管形不贯,但是气脉相连,有的是“气贯”,有的是“实连”,而不是状如算子的“排字”,每个字都处在一种“动感”之中。
总之,孙过庭在书写用笔时的总体感觉是落笔“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取势”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取势”。
由于“取势”所造成的一种“惯性”动作,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如果是“悬肘”写,还得加上微妙的“运肘”,但是一般不需这样,写《书谱》时不易把字放得太大,充其量放大一倍。
由于孙氏的用笔过于精良,所以,有时他应用一些老道而沉着的“破锋”起到调剂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书写书谱时,不要一味的“甜美”。
如果对《书谱》的笔法、运笔特点以及章法的构成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模拟性的创作。创作是反应一个作者的综合能力。
首先要进行“集字”,找创作内容中的字在《书谱》里有没有,如没有的,要找出这个字的偏旁部首在《书谱》中的书写情况,要找到一个可以对应的“范式”。
书谱集字古诗
其次,在用笔上尽可能运用《书谱》的笔法,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尊重《书谱》的书写规则,更不可臆造,然后才是对章法进行推敲,组织章法首先要注重营造这张作品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否与《书谱》的气息相一致。
总之,要体现自己对《书谱》的掌握情况就是进行模拟创作,使自己的拟作慢慢向《书谱》的感觉靠近,达到不管写任何内容,随手就是“《书谱》”,这样,其笔法才“烂熟于心”,行笔才能“隽技刚断”。由此再对其它“王系”字帖进行学习,不断加入新的营养,或用其它风格的书体及笔法来进行矫正和“调和,这样就可以慢慢走出《书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