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DW中文,请各位客观思考,理性判断。
近期,德国总理肖尔茨率领高官和企业代表团访问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主持政府间磋商会议。德国经济部长和劳动部长还出席了德国经济亚太会议。德国一直试图“去风险”,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而拉拢印度是否能为这一战略带来新机遇?印度又能否替代中国,成为德国的重要经贸伙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德语媒体对印度是否能成为“中国2.0”这一问题的看法。
China.Table:去风险,怎么“去”?
德国网络媒体China.Table分析指出,在新德里举行的第18届德国经济亚太会议上,中国方面并没有派代表出席,然而中国作为议题却无处不在。很多讨论会和与会者私下的交谈都涉及“去风险”。文章写道:“印度东道主的自信心是显而易见的,总理莫迪明确地表示,他非常清楚自己国家的增长实力,强劲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生产条件。”
正因为这种自信,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强调,在自贸协定的谈判中,印度不是弱势的一方。他强调必须要互相尊重对方在意的敏感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谈判可以很快向前推进。印度可以向贸易伙伴提供一个由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构成的巨大市场,但是戈亚尔也划出了红线:比如乳制品市场,就是印度不能开放的领域。
作为本届德国经济亚太会议的举办地,印度和许多讨论会的主题相当契合。德国企业在寻求良好的框架条件,来实现多元化和降低中国风险的战略。对于各大德国公司高管来说,“去风险”根本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去风险”的问题。
文章接着援引专家指出,如果德国企业决定要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来,也不能想得太过天真。“对于早已习惯于均质化市场的德国公司来说,印度的社会结构是一大挑战,因此企业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耐力。”对印度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是一个贫富分化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同种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都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要想在印度取得成功,德国企业必须要花时间好好制定一份发展战略,然后寻找到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日报》:印度不能取代中国的贸易伙伴地位
柏林出版的《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终将统一台湾”,种种迹象显示东亚可能会爆发地缘政治冲突,而这对于德国经济来说也将是一场灾难。
2023年,德国从中国进口了总价值1572亿欧元的商品,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则在974亿欧元左右。如果德国失去中国市场的话,那么对于德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将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因此德国政府急于寻找中国市场的替代选项,印度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报》记者Ulrike Herrmann分析指出,德国总理肖尔茨和经济部长哈贝克在德印政府间磋商会议上取得的成果是,欧盟和印度已经谈判长达17年之久的自由贸易协定,如今要力争在“几个月内”达成协议。其中一个中心争议点在于,印度不愿意向欧洲农产品开放自己的市场。“这是可以理解的:欧洲农产品享有高额的补贴,而且生产效率也高,对于许多印度农民来说会构成威胁。肖尔茨和哈贝克现在已经表示,愿意放弃对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要求,不过这样的许诺也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因为贸易协定是欧盟负责的事务。”
作者认为,即使欧盟和印度签了自贸协定,也无法使印度成为中国市场的替代品。“虽然印度现在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数一数二,2023年达到了7.6%,但是它原本的基数很低。2023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55万亿美元,这只相当于中国同期水平的不到五分之一。贸易方面的数字也比较惨淡,2023年德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仅为178亿美元。”
当然德国政府在意的并不只是贸易,柏林方面也希望印度能够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发挥调解人的作用。“这方面的盘算恐怕也会落空,因为印度是普京这场侵略战争最大的受益方之一。由于西方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因此原本卖给欧洲的石油现在都卖给了印度,而且价格还低得多。这并不违背西方制裁,因为它使得普京为战争付出的代价更大了。但是如果俄罗斯的损失就意味着印度的收益,那么莫迪总理也就不会采取行动来结束这场战争。”作者最后总结道:“和印度加强贸易关系是没错的,但是不会带来任何地缘政治上的改变。”
《法兰克福汇报》:印度不是中国
《法兰克福汇报》一篇题为《拉拢印度》的评论文章也注意到,德国希望推进欧盟-印度自贸协定的努力。不过时移势易,如今的力量对比已经和2007年双方启动谈判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候欧洲人认为自己是可以决定游戏规则的强势一方,而今天占据更有利地位的是印度。这个国家和所有国家,不管是民主还是独裁,都保持良好关系,它也让欧洲人感受到自己信奉的那个基于规则的贸易世界如今已经变得多么狭小。”
作者指出,其实不少德国企业早已经在印度投资,然而他们仍然将亚洲业务的重心放在中国,这一点未来也不会改变。此外,同为亚洲国家,越南或者是马来西亚也有着廉价劳动力优势,但却比印度少了不少官僚主义作风,因而更得青睐。
该报另一篇题为《印度不是中国》的评论文章则指出,不管出于经济原因还是地缘政治考量,和印度加强联系对于德国都是有益处的。但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将印度视为拥有自己经济特色的独立大国,而不是首先将其视为中国的替代品。”作者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印度也不一定就要走中国的快速工业化道路。“印度会走自己的路,仅仅因为官僚主义的存在,这条道路就不会是平坦好走的路。尽管如此,德国经济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够在印度次大陆寻找到很多的机会。”
您认为德国企业在印度能否取得成功呢?印度会不会成为新版本的中国2.0,又能否替代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Quelle: DW中文-德国之声
本文由米德在线大可可整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