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求爱不成行凶致人死亡,潜逃23年终落网

政务   2024-11-11 17:21   四川  


 一桩23年前的命案

几代警察接力追凶

走遍全国多个省份

从2001年到2024年

正义也许会迟到

但绝不会缺席

近日,犍为县公安局经过不懈努力,在云南省将潜逃23年,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朱某昆成功抓获归案,至此这场历时23年的追捕行动终于划上了句号。

“很后悔,在逃跑的路上我就已经后悔了。”面对记者的镜头,朱某昆坦言,他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只能依靠酒精来麻痹自己,以求得一时的安宁,现在被抓到反而如释重负了。

今年55岁的朱某昆,经历了长达23年的逃亡生涯,早已头发花白,身材矮小消瘦、外表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他,让人很难将其与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联系在一起。

在回忆起23年前的命案时,朱某昆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悔恨、愧疚、恐惧、淡然……

时间拨回到2001年6月15日下午17时许,犍为县公平乡仁义村发生了一起命案,时年29岁的张某在田里做活时被人用砍柴刀杀害。由于事发现场有村民目睹了惨案的发生,消息迅速在当地传开。

接到报案后,犍为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朱某昆,并组织警力对其实施抓捕。奇怪的是,朱某昆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当时侦查条件、刑事技术等方面限制,加之交通、通讯不畅,要找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案件侦破工作一度停滞不前。”犍为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教导员黄龙飞说,23年间,办案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接力追凶、锲而不舍,从未放弃过对朱某昆的追捕;23年间,民警们辗转云南、广西、新疆和黑龙江等地摸排线索,但每一次都是信心满满出发,两手空空返回。

今年以来,犍为县公安局瞄准“打、防、管、控、网”等方面对命案积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深耕”,也让这起23年前的命案的侦破工作迎来了新的转机。经过缜密侦查和梳理研判,民警们发现云南弥勒一男子与嫌疑人朱某昆身份特征相似。

“我们随即连夜奔赴当地,经过仔细比对,最终锁定该男子与朱某昆确为同一人,并在云南弥勒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于2024年10月28日成功将嫌疑人朱某昆抓获,其对自己23年前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谈及朱某昆的落网,黄龙飞仍难掩激动之情。

是什么让朱某昆对张某痛下杀手呢?为什么会逃到云南?又是如何在23年里能够成功躲过民警的追捕不被发现的呢?

“因为感情问题……”据朱某昆交代,2001年,32岁的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村离异的张某,但张某觉得朱某昆曾因盗窃坐过7年的牢,加之家里比较贫困,便拒绝了朱某昆交往的要求,谁料朱某昆竟起了杀心。

2001年6月15日下午,朱某昆提前将砍刀背在背包里,独自来到张某家。因张某当时在田里干农活并未在家,扑了个空的朱某昆只好返回。在其回家的途中,朱某昆正好碰到了背着红苕藤的张某,便上前纠缠,要求张某继续与其交往,遭到张某拒绝后,拿出背包里的砍刀砍向张某,将其杀害。

“我之前并不认识张某,经人介绍后,她一开始就嫌弃我一无所有,说话还很不好听,我才把怨气全发泄在了她的身上。”朱某昆称。

朱某昆供述,他此前曾在监狱里听人说,犯案后一直跑,只要跑到云南边境就有希望躲过警察的抓捕。因此,在案发后,朱某昆一路昼伏夜出、翻山越岭,先是逃到四川宜宾,在宜宾购买了云南的地图,辗转逃到云南。

“到云南后不久,为了躲过警察的追捕,我就想着给自己起个化名,因为我的母亲姓董,一路逃亡又经过了昆明,就化名‘董昆明’。”随后,化名“董昆明”的朱某昆便在当地的碎石场找了一份工作,并认识了工友李某,后两人逐渐发生感情,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近20年。他向李某谎称,自己是四川人,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因生活困难才到云南打工,期间李某也并未产生过怀疑。

23年间,朱某昆一直躲藏在山村,从来没用过身份证,生了病也不去卫生院。遇到人口普查时,他就以身份证没带、四川发生地震、身份信息遗失等为由,欺骗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两次“躲”过人口普查。

仓皇出逃、切断与亲朋好友的所有联系,朱某昆一消失就是23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指认现场时,竟意外遇到了自己的亲人。

妹妹朱某在得知哥哥被抓的消息后,每天都会到朱某昆当年犯案的地方默默守候。当朱某看到被手铐脚链束缚的哥哥时,泪水早已模糊了她的双眼,她颤抖着身体,向在场的民警哭诉,请求让她再看一眼自己的哥哥,看看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

面对妹妹的哭诉,车上的朱某昆低下头,声音低沉地对车窗外哭泣着向自己挥手的妹妹说:“以后你们就当没我这个人,我这个杀人犯是自作自受,是回不来的了。”

那一刻,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景的记者,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同情、悲伤,更多的是对人性、家庭、法律与正义的深刻思考。

法律的制裁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对犯罪者抱有同情或宽容的态度,无疑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不公,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无论犯罪者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多么复杂,一旦触犯法律,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制裁。这既是法律的底线,也是社会的共识,我们不能因为犯罪者的家庭情感而动摇法律的公正性,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同情而忽略法律的严肃性。

在得知当年杀害自己亲妹妹的凶手时隔23年终于被抓获后,受害者亲属张女士也立马赶到了县公安局。“我们一家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除了对犍为公安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捕和调查工作表示感谢,张女士还表示,她相信国家、相信法律,相信凶手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我希望你们能好好宣传一下我的事情,让更多像我一样的逃犯能够幡然醒悟,不要再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要再让家人和朋友伤心。”记者在审讯室里采访朱某昆即将结束时,深知自己犯下的罪行已经无法挽回的他,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表达了自己最后的愿望。

目前,朱某昆已被犍为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口角和矛盾,这些矛盾可能源于观念的不同、利益的冲突或误解的产生等等。然而,无论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不能让一时的愤怒和冲动成为犯罪的借口。同时,无论矛盾有多么激烈,我们都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命权。杀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更会让犯罪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猜你喜欢:

• 公开征集!明年,您希望乐山办哪些民生实事?
•  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 | 这个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明年6月投用
来源:犍为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观察
记者:李旭东  万佳恒
通讯员:查海妮

编辑:衡红怡 张璐

审核:卞仁超


微犍为
“微犍为”是中共犍为县委、犍为县人民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