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对上市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算是一窍不通,就算一直努力研究但毫无实践经验,几乎不得要领。
我虽然不懂重组,不过因为业务关系倒也了解了见识了很多重组的方案和操作过程,我可以很负责任说:
很多上市公司重组,竟然核心目标不是为了重组,而是为了配套募集资金。
尤其是,当年上市公司重组异常火爆泥沙俱下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里浑水摸鱼。
这时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买的资产是啥不重要,资产买过来之后是不是真的有效果也不重要,资产能不能真的跟上市公司实现系统效应更是不重要。
要的是,这个资产找个评估机构给搞个高的估值,然后确定一个高的交易价格,然后根据这个交易价格按照顶格100%的比例进行募集资金。这么一操作,好像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会吃亏。
我的问题来了:
上市公司为什么一定要配套募集资金?是国际惯例还是我们的特色?没有配套募资上市公司这资产并购重组就干不了了吗?
如果上市公司真的是想搞并购,真的想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话。
一定有人提反对意见。
上市公司说:没有配套募资,那我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搞重组啊,这不就没法整合资源优化资产了?
中介机构说:上市公司拿不到钱怎么能大方给我钱,没有配套募资,我收费上不来,我干活没劲。
如果上市公司看上了一块非常优质的资产,只要搞定这块资产,上市公司就能起飞,那我想就算没有募集资金,上市公司也会砸锅卖铁去干的。这也正好体现了重组的意义和价值。
反之,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重组是靠着配套募资去驱动的,那么最终稿的结局大概率也不值得期待。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实践中重组成功率极低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如果资产卖方除了上市公司股票就想要一部分现金,如果比例不是很高,上市公司又没有那么多现金或者说动用了现金会影响生产经营,这时候,配套募集部分资金是合理的也可以理解。
但是,那种动不动配套募集十几亿甚至上百亿的行为,比多数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还大,就没有缘由了。
比如,最近发布预案的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都是国企巨头金融企业,都是在实施国家金融战略,吸收合并就吸收合并嘛,非得还要搞个配套募集资金100亿,真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想放弃圈钱的机会呀!
个人小白挂点,若不喜,随便喷!
最后,附上微博好友@傻乎乎-乐呵呵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重大资产重组归上市部,再融资归发行部。最早重大资产重组是不能配套融资的。后来,因为要争夺融资的审批权,就有了配套融资。再后来,因为不受制约的权力,就有了配套融资的比例。再后来争权夺利,就有了,一定比例以内归上市部,一定比例以外归发行部。本质就是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内部平衡机制。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