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小龙,1999年10月出生,西吉县兴隆镇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单小龙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2018年高考结束后,他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时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时刻被许多媒体捕捉到,结合他的家庭背景与求学经历进行报道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的鼓励单小龙看在眼里、记在心底,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进入清华大学校园后,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谆谆教诲:“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持续努力才能走得更远。”他的寝室书桌上总是摆满各类专业书籍和习题集,课余时光也总扎在图书馆里。他深知,清华大学的舞台是如此广阔,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在这里立足。
但他并非归隐书斋的“书呆子”,从大一开始,他就加入了校篮球队,每周坚持训练,在球场上奔跑挥洒汗水,不仅强健了体魄,也磨炼了意志。
大学期间,是清华大学那句“绝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和学校完善的资助体系给予了他自信成长的后盾。他说,新生报到时的“绿色通道”让他拥有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多项校友励学金的资助,让他能够更加坚定地去探索发展的道路,勤工助学岗位让他能够在获得津贴的同时参与社工岗位。
单小龙说:“在清华大学,我看到了很多从前未曾设想的、更大的世界。‘天格计划’让我目睹卫星发射,观测伽马暴。我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在很多个夜里与其他同学一起排练,一遍遍走过天安门广场……”农村的成长背景,让他在接触学校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还有很多学生仍需要帮助。
向着光、追逐光,也要成为光。大学期间,他多次参与支教活动。2020年7月,西吉县开展“七彩假期”活动,他在西吉县团委的支持下开办公益补习班,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给家庭经济水平一般且成绩不好的学生免费补习。他坦诚地说,这是“蛮累的一个月”。他除了英语外什么都教,每天上五六节课,晚上备课到12点,早上8点前就赶到。但学生们那种憋着一口气的好学劲头,让他觉得这样的付出很值得。
家乡的特殊性也让单小龙的视野葆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底色。他深知有很多人需要社会各界去正视和关注。2019年,他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亦庄体验日结工工作,在印刷厂做过流水线工人;他还组织了面向清华大学校内工友的活动,每周三晚上为食堂师傅、宿舍区和教学楼的保洁保安讲解基础英语或文化知识。重大节日晚会上,他会组织工友们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唱歌,体验人生百味。
祖国的富足强盛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接力奋斗。身为年轻一代,单小龙渴望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海军军官,为守护祖国的海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2021年秋,经过层层选拔,他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海军。单小龙说:“每年征兵季,清华大学学堂路两侧的军绿色展板和紫荆食堂前的横幅,总让我热血沸腾。但真正到部队后,我才发现这里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重大任务,就是拉动、训练、执勤、吃饭、整理内务、睡觉,日复一日。”每天夜晚站岗执勤的两小时里,他穿着防弹衣,手握钢枪一动不动地站着。“伟大在于平淡,光荣在于漫长。”在很多个夜里,他把这句话翻来覆去咀嚼,慢慢地咂摸出味道来。
在和战友们的日常相处中,单小龙真切感受到彼此坦荡的情谊和“赤子之心”,这也让他更加有勇气、决心和执行力。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和清华大学培育的深厚专业知识,让他的能力在部队得到充分发挥。从辅导士兵考学到参加基地比武,从保密电脑维修再到装备系统开发,他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所学和部队发展所需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更大的价值。
单小龙说:“军营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初进军营,不免有质疑,清华大学的兵到底行不行?这个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忘记学生身份,牢记清华人的作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完成训练。”单小龙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战友的肯定。回到学校后,单小龙加入了学校国防教育讲师团,在学校2023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纪念活动中,他作为海军退伍士兵代表发言。
2023年从部队退伍后,单小龙尽可能地把所有时间投入到科研中。今年9月,他将继续攻读清华大学电子系硕士研究生。比起几年前,此时的他更加平静、勇敢、自信。他说:“未来,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险阻,但有学校的培养、师长的帮助,我都将充满底气、自强不息。正如6年前那个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少年,正如清华园里那个‘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学子,正如军营里、寒风中那个勤练据枪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