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武汉生态志愿者周媛在长江双柳水域观察到3头长江江豚搏浪戏水。3年前,这里的长江江豚只有寥寥数只,现在已经突破20头。
长江江豚的诗意栖居正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武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文明新画卷蔚然铺展。
扛牢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
长江江豚见证“长江好起来”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武汉,一座依江而生的城市,开始了一场力度空前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十年禁渔”雷霆万钧,排污口溯源整治行动迅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黑臭水体治理如火如荼……
坚守环保岗位30多年的朱秋铭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他的工作是负责记录新洲段每个排污口的坐标、整治进度和监测数据。
2019年,武汉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到现在,武汉累计完成整治排口1839个。
“十年禁渔”到底有多严?武汉渔政执法人员徐雯的回答是“零容忍”。
2月18日,3名男子在天兴洲长江水域使用禁用渔具三重刺网盗捕江鱼93公斤。除了罚款,其中一人因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获刑7个月。
要治理也要修复。捷报频传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将长江、汉江藏堤于岸,“险滩”变身“最美岸线”。
9月14日,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12所高校的千名大学生相聚在长江母亲河的身旁,以感恩之心唱响“长江之歌”。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美图景这一刻具象化。
共抓长江大保护,难在“共”字。武汉率先探索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通顺河流域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
去年6月,因上游来水水质优于目标要求,武汉如约向上游仙桃市支付了300万元。这也是湖北省首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金。
“生态补偿犹如强力纽带将河流上下游紧紧捆在一起,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湖北省推行长江大保护提供了一种创新做法。”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茬接着一茬干,长江生态持续向好,一些短生命周期鱼类种群在快速恢复。日前,33岁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许睿光先后来到武汉关、王家巷、武金堤、老关村等取样点提取水样。“连续3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许睿光干劲十足。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鸟儿鸣唱“生态美起来”
10月16日,在府河柏泉段的天鹅湖候鸟保护区,武汉鸟友周东泉观测到1只灰蓝姬鹟。这是武汉市第468个鸟类新记录;10月23日,观鸟爱好者陈明观测到小天鹅前来府河湿地越冬了。其他数以万计的冬候鸟正在陆续前来。
今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占用”豹澥湖边一片虾塘,繁育了8只鸭小宝。40岁的塘主朱祥能专门制作了浮筏供它们筑巢。
武汉,全球首个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吸引鸟儿的,不只是美起来的生态环境,还有美起来的“人鸟友谊”。
6年来,从水里到岸上,从山上到山下,武汉不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我们将地下排水出口改造成智能分流井,通过雨量计与液位计,自动检测雨量大小、来水多少,将上游来水三分其道,分别进入初雨管道、污水管和雨水明渠。”在豹澥湖水环境治理现场,汉阳市政项目总工程师范攀称为了“水里的问题岸上治”,项目动了不少脑筋。
10月30日,市民刘宇来到汤逊湖,被眼前一朵巨大的“生态绿花”吸引。这是一块和足球场差不多大小的人工浮动湿地。“花片”之上是茂密的水生植物,水下有20万平方米、1700多组的特殊膜组件。污水流过这些膜时,微生物会吃掉污染物。
在同样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正在东湖湖底悄然生长。
生态好不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说了算。
2019年11月,灵山矿区作为武汉市首例复垦利用先行试点开工建设。去年4月,一座崭新的灵山公园开门迎客。
5年时间,灵山的植被覆盖度从51.8%提升至63.4%。在当地开展GEP研究的周帆琦感叹,环境变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苍鹰、雀鹰、凤头蜂鹰等猛禽一下子都来了。
今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经过生态修复治理,江夏区灵山矿区GEP达到2.58亿元。
武汉,一城秀水半城山。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这里交汇,市域范围内有165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个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体以及大量耕地和林地。
结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间的修复要求,武汉下大力气开展了河湖碧波安澜、山脊绿脉修复、绿色国土提升、湿地花城锦绣、诗意田园稻香五大修复行动。越来越多的好山好水好田好林融入城市,城市生态基底显著增强。
秋日的汉口江滩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景象。李永刚 摄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居民乐享“生活绿起来”
对武汉而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曾为武汉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从1915年轰鸣的燃煤锅炉到如今“吃”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帮助城市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该厂生产技术部热机专工徐明见证了一个百年电厂在关键时刻的一次次主动求变。他说:“过去我们发光照亮城市,现在发热温暖百姓,可带动更多‘热消费’用户参与降碳。”
近年来,武汉瞄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
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2022年,武钢打破传统烟囱林立、铁水四溅的生产景象,投百亿元建设4A级景区,铁了心要“破圈”。如今俯瞰厂区,百余处高耸建筑都绘上了明丽的“彩衣”,与路边绿树繁花交相辉映。步入大院,烟囱、煤气柜、冷却塔、管廊、线缆均整治一新——俨然一座现代化花园工厂。
在中法生态城,特斯联智慧产业园“智慧大脑”大屏上,园区每台设备运行的耗能排放情况一目了然。园区内屋顶、车棚顶架设约5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可自发电量36.5万度,年均碳减排273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运行平台,中碳登成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葛洲坝水泥公司是首批纳入湖北碳市场的企业之一。过去,该企业碳配额不够用,要额外花掉一笔“买碳钱”。吃亏之后,企业意识到,减碳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于是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近两年来,公司投资10多亿元进行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碳排放量每年减少约50万吨。去年,公司将盈余的碳配额10余万吨卖掉,实现盈利数百万元。
10月28日,武昌区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厦3楼登记结算大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行情:当日成交总量168614吨,成交均价103.44元/吨。与9月初相比,每吨上涨约10元。
上扬的碳价,激励着更多企业投资和发展低碳技术。
在武汉,“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去年6月,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线“武碳江湖”平台,注册用户达70万。居民用行动践行绿色生活:坐一次公交车,可获得150克的减排量;骑行共享单车1公里,可获得40克减排量……
连续两年,武汉以“零碳”汉马迎接八方来客。
今年5月,一场以“碳中和”为主题的集体婚礼在昙华林凤凰山顶举行。没有华丽的婚纱礼服,没有豪华的车队接送,新郎新娘们身着白色T恤,乘坐公交车奔向幸福。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阔步新征程,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金文兵 黄师师
通讯员:杨海垚 刘静怡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