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作业太乱了,重写!”
“这件上衣不能配这条裙子,
太难看了!赶紧去换”
“等你做好这顿饭天都黑了,
快放着让我来!”
……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在这些小事上挑毛病,指导孩子的一举一动,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
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不断改正缺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实际上,老爱挑刺会消耗孩子成长的能量。
第一,挑刺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自己无论怎么做,家长都不满意,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变得自卑胆小,不敢与人交往,不敢探索新鲜事物。
第二,不断挑刺会破坏孩子专注力。当孩子做事时,家长的一次次批评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心情,让孩子无法平心静气地看书、做作业、玩拼图、搭积木、看动画片等,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第三,总是挑刺会让孩子缺乏主见,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一言一行,若孩子不听从就会遭到无休止的指责。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这让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就会弱化,变得缺乏主见、唯唯诺诺、思维平庸,在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自理能力差。
此外,总是挑刺,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能会以吵架、离家出走、弃学等过激的方式来反抗。
建议各位家长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就没必要在小事上过多干涉
❖无关紧要的事,不指责。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带有浓厚的童真童趣。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被指责的孩子:“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少不了家长的批评和指导,但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家长要有不追求完美的宽容,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控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证明自己能力的愿望。当他们尝试自己穿衣、整理书包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要做到充分信任,包容失误。
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可能会犯错,比如穿反鞋子或者整理书包时落下东西。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而是要让孩子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因为这些小失误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验,他们会在不断实践中学会如何避免。
如果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不要直接代劳。比如孩子不会系鞋带,家长可以示范一次,然后让孩子继续尝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审美爱好,不强制干涉。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的审美爱好是其内心美好憧憬的外在表现。
如果家长以成人固化的审美标准去干涉,就如同用一把刻板的尺子去衡量灵动的精灵。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审美产生怀疑,逐渐失去个性和创造力。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感受多样化的美,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比如带孩子看艺术展、逛博物馆、听音乐会、欣赏自然风光,让其理解美不是单一的,也不局限于外在打扮,而是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美,山水花草是一种美,内心涵养也是一种美。
让孩子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重视内在美,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感谢您的关注
转载来源:生命时报丨微信公众号
本站编辑:吴晓娇(宣传科)
点完这里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