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小李最近很郁闷。作为某央企基层部门的普通职员,他发现自己的"紧日子"正变得越来越紧。打印机旁贴出了"双面使用"的醒目提示,茶水间的纸杯不见了踪影,就连厕所的卫生纸都开始限量供应。
可每周例会,他还是得看着领导坐在真皮座椅上,对着精美的茶具,慷慨激昂地讲着"勒紧裤腰带、共度难关"的动员。这让他不禁想起一句俗语:"紧日子"是吃菜吃肉的区别,但现在怎么成了能不能吃饭的差距?
央国企降本增效已是大势所趋,但这场"紧日子"运动,似乎患上了"选择性失明"——总能在基层的办公用纸上精打细算,却对豪华办公楼的装修视而不见;对员工餐补斤斤计较,却在形式主义的会议上大手大脚。这种"头重脚轻"的压缩模式,究竟在透支什么?
说白了,这种"选择性"的过紧日子,不过是典型的"雁过拔毛"罢了。当企业效益下滑时,第一个被"拔毛"的永远是基层员工。工资、奖金、补贴,一项项削减下来,很多人的收入直接倒退回十年前。殊不知,这看似轻松的"开源节流",实则是在慢性自杀。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央企去年为了降本增效,直接取消了基层员工的午餐补贴,每月省下300万。但与此同时,该企业在年底还是花了2000万装修了一栋豪华办公楼。这不禁让人想问:省下的这点钱,究竟是在节约成本,还是在变相剥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少央国企的"紧日子"逻辑简直是"南辕北辙":
该省的不省:领导专车照样豪华配置 该减的不减:形式主义会议越开越多 该动的不动:机构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不该限的死限:基层办公费用一降再降
这种"上宽下紧"的怪现象,正在带来可怕的连锁反应。就像一棵大树,你不管上面枝繁叶茂,偏要去剪底下的根系,这树还怎么活?
先是人才流失。有本事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选择另谋高就。留下来的不是没能力走的,就是不想动的,企业人才库正在悄然"空心化" 。
接着是干劲全无。基层员工从原来的"能干事"到现在的"愿干事",上班是来"打卡"而不是来"打仗"。一个萝卜一个坑,能混一天是一天,谁还愿意加班加点搞创新?
最后是效率低下。事事都要领导点头,层层都在推诿扯皮,本该一天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得等上一个星期。这不是在过紧日子,而是在过"糙日子" 。
破局之道何在?中*建投的做法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总部正职以上、下属单位班子成员月度预发绩效工资按50%发放,其他员工薪酬标准不变。"这才是真正的"上下同欲者胜"。
要知道,真正的降本增效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领导层要带头过紧日子:从控制"三公"经费做起,给基层树立表率 机构改革要动真碰硬:该并的并、该减的减,不能只动基层不动中层 考核激励要讲科学: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让能干事的人有奔头 办公环境要保基本:与其处处"省着点",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谓"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过"紧日子"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怎么过、跟谁过,考验的是领导者的智慧与担当。
与其让基层为一张纸两张纸精打细算,不如从源头上正本清源。毕竟,一个连基层员工的基本尊严都保障不了的企业,再豪华的办公大楼也只是空中楼阁;一个只会向下"开刀"的管理层,再响亮的口号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央国企的未来,不在于省下几张打印纸,而在于能否凝聚起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士气。真正的"紧日子",应该是上下一心的"齐紧",而不是基层单方面的"被紧"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