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为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监测力度,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公司合作探索野生动物智慧化监测技术。2024年10月29日,设置在保护区的实时传输式红外相机传回一段视频影像,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刘鲁明老师鉴定,确定为灰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灰孔雀雉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孔雀雉属Polyplectron,是我国珍稀濒危雉类,分布区域极其狭窄,数量稀少,国内仅见于云南西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少数地区(盈江、勐腊、景洪、思茅、屏边、河口等地)以及西藏墨脱。雄鸟头上有蓬松而延长的发状羽冠,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蓝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眼状斑,似孔雀尾屏上的眼状斑纹,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羽色较暗,羽冠不明显,尾羽稍短,眼状斑不明显而稀少。根据视频影像和照片推断,此次记录到的为雌鸟。
灰孔雀雉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警觉而胆怯,行动敏捷,奔跑迅速,不善飞翔。白天常隐蔽于茂密的林下灌丛间,于地面活动觅食,主要取食昆虫、蠕虫以及植物茎、叶、种子和果实。夜间栖息在树上。
灰孔雀雉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CITES公约附录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第二卷 鸟类》中列为濒危(EN)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年全球范围内最新的评估为无危(LC)。
近几年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灰孔雀雉种群密度为1.5-2只/km2。在保护区外种群密度更低,较之20世纪50年代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其分布区正在逐步减少和退缩,此外非法捕猎和农药中毒导致在许多分布地点的数量出现了下降,甚至出现局域性灭绝。
此次,红外相机记录到灰孔雀雉活动的影像资料,不仅证实了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实存在有灰孔雀雉,同时扩展了灰孔雀雉的分布区域,也对今后研究及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许建初. 2003. 云南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杨岚等. 1995. 云南鸟类志 ·上卷:非雀形目.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赵正阶. 1995. 中国鸟类志 ·上卷·非雀形目.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雁云,郑光美. 202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第二卷·鸟类. 北京:科技出版社
郑光美 .2023.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来源: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辑:杨泽鹏
审核:黄艳云
审签:杨云鸿
扫码关注
红河林草
投稿邮箱
hhzlyjb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