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到舒适区的问题,说到人在舒适区呆久了会觉得难以离开,因为害怕改变,害怕走出去了会遇到风险和困难。其实从脑神经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这完全不是一个困不困难的事情,而是脑神经回路出了问题。
人对一件事情产生强烈的动力和渴望,背后是多巴胺系统在支撑。当我们期待满足感的临近时,这个系统会产生强烈的多巴胺暴增,让人获得强烈的动力。人类的性欲、食欲、表演欲、分享欲、成就欲等等都是这样产生的。
欲望是极其重要的心理体验,因为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所有欲望的满足都是非常困难的。没有足够多巴胺支撑,我们的祖先没法克服各种困难去狩猎、采集或者寻找配偶。
到了现代社会,许多基础欲望都变得很容易满足。而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舒适区里,那么他的成就欲、创造欲等更复杂欲望也会不足。因为当满足感来得太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多巴胺去支撑行动,多巴胺分泌就会减少。
朋友分享过一句鸡汤:“我这辈子分泌的多巴胺可能和王思聪是一样多的”,我反而认为王思聪分泌的多巴胺比大多数人都要少,因为他大部分的满足感都比一般人来得容易,所以多巴胺系统会更懈怠。许多豪门子弟都存在类似问题,他们缺少了适当的剥夺和匮乏感,从而改变了脑神经回路本来的状态。
生活在舒适圈里出不去也是一样的道理。舒适会破坏多巴胺系统的活跃性,让人感受到无欲无求,缺乏动力。
缺乏动力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人类又存在着情绪性推理的bug,也就是我们会将情绪状态作为判断事情的依据。比如感情里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这种情绪本身就会被视为对方出轨的证据。
同理,缺乏动力的情绪状态,也会被视为是“当前生活是最优解”的证据,如果放弃当前生活,就一定会面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当一个人提到走出舒适圈的时候,最爱说的就是各种走出去之后会有怎样的风险和困难。但事实就是,没有那条道路是绝对安全的,风险和困难哪里都有,但你的动力匮乏让你高估了圈内,低估了圈外。
所以说,走出舒适区完全不是一个关于困难和风险的问题,而是动力。人在有强烈动力的情况下,风险和困难充其量只是考虑的变量之一,并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比如痴迷于一个人的时候,表白被拒的可能性并不能阻止你的痴迷。
所以要真的走出舒适区,你需要做两件事情:
1.避免过多的风险评估:只要基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是成立的,你就应该停止无止境的想象和推测。
2.刻意训练来提升多巴胺分泌:你需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挑战和困难,让身体在达成目标前经历辛苦。比如很多人都选择了长跑这样的耐力训练,很多具有对抗性或者风险性的项目比如拳击、巴柔、攀岩也有类似作用。
这背后的逻辑是,多巴胺系统强化的是导致奖励的行为,这个行为越困难,就需要越多多巴胺来驱动,因此你的多巴胺系统就会更加活跃。
总结一下就是,舒适安稳的生活改变了你的脑神经回路,降低了多巴胺系统的驱动力,让你缺乏动力。人在缺乏动力的时候,会用风险和不确定性来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走出舒适区,需要你先锻炼自己多巴胺系统的驱动力,主动体验困难。当这个系统更好地运转时,你才能更顺利地突破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