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读书|揭秘!提升孩子理解力的两大习惯与三大技巧

文摘   2024-11-27 05:01   山西  
     
你花了  ·  来阅读


我是瑄圆,我爱读书,也爱分享,我想把我读过的经典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写成读书卡片,分享给有缘看到我的文章的你!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08

【原文摘录】

理解就是建立联系。要建立知识点之间真正的联系,不能满足于“这俩差不多”,而要追问“有什么细微差别”或“有什么本质相通”。


【概念转述】

理解不只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要继续区分两者不同之处,找到本质相通之处。


【个人体验】

关于理解,以下观念或许需要重新审视:


书读百遍,其义未必自见,重复不等同于理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笔记非理解之钥,低年级孩子更需慎重。

能解题不代表真理解,应用仅是理解的表象。




理解力的核心是建立联系。要提升理解力,需引导孩子通过提问深化知识点间的联系。以下提问技能尤为关键: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一:前因后果

知识点之间最基础的联系是因果关系,了解前因后果就是“知其所以然”。


具体问法可以变化,不拘于“为什么”,只要明确是在追问前因后果,就能促进孩子养成建立联系的习惯,从而强化理解力。


比如“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还有,把“为什么(why)”换成“怎么(how)”,往往更可以强调联系。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二:相似问差


而我们要做的并不难,只要两步提问:先请孩子联想到类似的知识点(事物、概念、做法……),再追问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胡适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揶揄中国传统熏陶出了太多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的人。


而两希文明孕育出的理性精神,强调细微的概念辨析、精确的适用边界。


从小就习惯了“相似问差”的孩子,求学中就能用众多知识点构建出更细密、更坚实的体系。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三:相异问同


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时,引导孩子联想到一个与之差别很大的概念、做法,二者看起来毫无联系,但不妨追问两个不同事物的本质相通之处。


“相异问同”,在常人不能一眼发现之处建立联系,孩子会训练出最高阶的理解力——洞察力。




对父母来说,提问的最大障碍在于:“我都想不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孩子怎么能想到?”


其实,不妨先把问题问出来,问了之后跟孩子一起想,看谁先想到,就像是玩一个智力游戏。


孩子习惯了这样跟爸妈通过“相异问同”过招后,理解力会迅速升级,很快就能自己在万事万物中洞察联系,学业中对各科目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


“点点互联,提问牵线”,父母就像是魔法师,只要轻轻挥舞提问的魔法棒,就会激发孩子变出一串串出人意料的火花。




培养孩子从好学到深思的两个习惯:


习惯一:自己先想再问人


让孩子自己先想,孩子可能根本想不出答案,或者想出来的答案是幼稚的、错误的。


但是“努力想”这个动作本身,是大脑在尝试建立连接,已经在锻炼理解力了。


这跟他使劲后依然没拉动箱子,但还是锻炼了一会儿肌肉力量,是一个道理。


正确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遇到不懂的问题先思考的习惯。




习惯二:用自己的话重述


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这是因为大脑关于这块知识点仅仅建立起了初步的、脆弱的连接。


只要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就能更好地促使新知联结已知,有效地强化连接,达到真正的理解。


对孩子讲得不清楚之处,不要批评,而是通过好奇追问来引导他想清楚、讲清楚。


运用三个提问技能,帮助孩子养成两个习惯,助力孩子提升理解力。


【行动指引】

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都可以使用前因后果、相似问差、相异问同三个提问方法,养成自己先想再问人、用自己的话重述两个习惯,提升理解力。


【字数】1417字
【用时】30分钟




早安读书|每个人都有全能暴怒的瞬间,理解接纳并保护好自己

早安读书|“四两拨千斤”的秘诀:掌握系统关键解!

早安读书|打破状态幻觉,用深度关系解锁成功密码!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注我 👇🏻让我们一起成长 ,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瑄圆爱读写
读书写作,人生几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