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牂牁镇沈家村:天堑变通途 老寨焕新容

文摘   2024-11-06 18:08   贵州  

东靠老王山,西临牂牁江,曾经十分闭塞的省级深度贫困村沈家村,如今西毛公路穿境而过,户户通安全饮用水,通电、通信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有效改观,乡风文明显著提升。

沈家村航拍图

约明朝末期,先辈苗族李姓中有叔侄三人从江西逃难而来,受命于陇氏土司,除掉了祸害当地百姓的猛虎,换来了一处居住之地。这便是沈家村起源的说法之一。

二百多年前,贵州境内长期发生战乱,不堪战乱的先辈们四处躲避,陆续有周姓、沈姓、陈姓、彭姓、杨姓、王姓等搬迁来到此地。尽管生存环境恶劣,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挡住了战乱的步伐,让迁徙而来的先辈们得以安居乐业。于是先辈们以姓氏为单位分别选址定居,形成了多个寨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寨子组成了沈家村和石板村,2004年,两村合并为沈家村。

沈家村居住着“歪梳苗”同胞,“歪梳苗”因妇女头戴木制彩梳得名。时至今日,这里仍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沈家村“歪梳苗”

在村民家中,保存着约有百年历史的织机见证了这一历程,村民李方洪每年都用它制作民族服饰。在整套服饰制作中,还会融入刺绣、蜡染等技艺。

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色彩艳丽。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龙、凤、麒麟,或常见的花、鸟、虫、鱼等,有多种绣法,绣出的图案,花纹呈凸起状,富有立体感。蜡染在歪梳苗服饰制作中,制作工艺流程繁琐,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粗细变化的短弧线,组成各种花草图案。

沈家村距牂牁镇政府虽然只有10公里,但对几年前的村民而言,要到镇里面一趟,却是很难。

沈家村隐匿于大山之间,周围都是高峰峭壁,一面对着河流深谷,出行只有翻山或者下山乘船,出去一趟要一天。

“梯子岩”

60年代,村民们同心协力,用铁锤和凿子耗费整整两年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被村民们唤为“梯子岩”,外出单程耗时缩短到3个小时。

2022年11月3日,寄托了沈家村几代人期盼的牂牁江沿湖西毛公路全线通车,由以前经“天梯”梯子岩一步一步上下爬的3个小时缩短到车程15分钟。

沈家村村民李方洪说:“以前我们去牂牁镇卖东西,要爬一坡下一梁,需要三个小时才到,现在西毛路通了,15分钟就到毛口了,非常方便。”

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玉伦说:“现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十多分钟就到我村了。”

沈家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属“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之地。

沈家村航拍图

2002年,在高山移民政策下,山顶的150多户村民搬到牂牁镇半坡村。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利好政策下,42户村民搬迁到六枝特区塔山街道聚福新苑小区,目前沈家村有石上、石下和新村三个村民组。

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玉伦说:“沈家村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政策落实,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落实得也比较好。”

如今的沈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依山而建的民族村落蕴含着独特魅力,这座闭塞数百年的村落已然走向新时代。


来  源:六枝融媒


编  辑| 王缘

二  审| 撒楠

终  审| 李放

文明六枝
崇尚文明,传播文明,分享六枝特区精神文明工作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