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话援藏丨信仰引航越渝昌 凝心聚力谱华章

政务   2024-09-06 15:38   西藏  


山水环绕、地势错落有致,重庆餐馆、重庆路标、重庆方言……走在昌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重庆元素,让人似乎一下子从雪域高原来到了热情山城。1994年,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重庆市被确定对口帮扶昌都市。此后,“渝昌情深”的故事持续至今。30年来,重庆市先后选派10批援藏干部人才,一棒接着一棒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构建了人才援藏、技术援藏、医疗援藏、教育援藏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援藏格局。

昌都市卡若区。(图片来源:新华社)

“昌都缺什么、当地百姓缺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承诺背后是重庆无怨无悔的付出。昌都地处藏川青滇接壤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山高谷深,自然条件险恶。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加之全市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群众看病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行业优势,积极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昌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重庆力量,助力昌都医疗高质量发展。


昌都市人民医院。

整合资源布局

提升危重儿童救治率




儿科是昌都市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为保障昌都市儿童健康,重庆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倾力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整合全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放射科等临床医技科室的综合医疗资源,建立专门针对儿童重症及高危新生儿疾病的快速诊疗体系。2020年3月,昌都市人民医院成立了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在完善科间急诊绿色救治通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挽救患儿生命。

近日,记者来到昌都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医院儿科病房内,援藏专家正和当地医护人员一同查房,只见该院儿科医生徐文鸽正细心查看着每一名患儿的情况,不时叮嘱身旁的医护人员注意相关事项。

“以前由于缺少设备和技术,新生儿救治率不高。重庆援藏专家来了以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解决了很多现实困难。”徐文鸽介绍,最初,当地医疗诊疗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偏远地区的孕妇不能定期产检,使得当地新生儿早产率、发病率较高。昌都市人民医院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成立后,通过引进专业医疗设备,提升医护人员诊疗技术等方式,针对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各种疑难杂症及危重病有了较强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中心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院包科”的帮扶单位,长期有2名以上来自重庆市“三甲”医院儿科专家,驻扎该院开展技术援藏工作,并设置远程会诊专线,随时开展疑难病例远程讨论与会诊。

“参加工作这些年,我见证了医院在重庆医疗援藏队伍的帮扶下,诊疗技术和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提高了危重儿童的救治率,有力守护了昌都儿童的健康。”徐文鸽说。

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内医护人员正忙碌地工作中

丰富培训模式

帮助女性远离疾病侵扰




“这场手术太惊险了,还好母子平安。”2024年“五一”假期,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为一名高龄产妇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三胞胎剖宫产手术。现年41岁的卓玛,来自昌都市八宿县,意外怀孕后来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做检查。根据超声检查,医生发现为三胎妊娠。虽然三胎及三胎以上妊娠是生理现象,但是并发症与死亡率均高于单胎妊娠,为此医生不敢有丝毫大意。5月,卓玛出现了宫缩反应,重庆市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兰侠主刀开展手术,参与手术的医生各司其职,大约一个小时后,这位41岁的产妇顺利分娩三个男婴,母子平安。

“这场手术在援藏专家的带领下顺利完成,期间我们学到了很多诊疗技术,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杨晓黎介绍,“援藏专家来了以后,不仅传播了先进的医疗理念,还手把手教授我们诊疗技术,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开展阴道镜、腹腔镜、宫腔镜等检查,帮助更多女性远离疾病侵扰。”

2017年以来,依托“以院包科”模式,重庆市11家医院“一对一”指导昌都市人民医院11个重点科室建设,将其纳入重医附一院医联体成员,着力打造立体培训模式,通过院领导带队现场指导、远程视频培训、医师手把手“传帮带”等方式,开展临床技能专项培训,不断提升新生儿、孕产妇的临床诊疗与服务能力。援藏期间,一批又一批医疗援藏队员均秉持初心,用实际行动让昌都市医疗水平得到了“质”和“量”的双重跃升。如今,愈来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在不断满足昌都市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昌都市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余正强(左)与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熊伟茗(右)正在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强化资金投入

医疗援藏成果丰硕




“以前医疗设备较为破旧落后,现在大型高科技诊疗仪多了起来,就医环境也更加舒适。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医疗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改善,发生了跨越性的变革。”提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市民罗布江村不禁感慨万千。近年来,随着昌都市的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的幸福感逐年提升。

在昌都市人民医院门诊楼,前来就医的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多功能自助机挂号、缴费,骨科、神经外科等门诊外的患者也在有序就医问诊。“我今天过来开药,这里就医环境挺好的,医生和护士的服务也很周到。”患者贡秋说道。

昌都市人民医院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所西医医院,历经7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在援藏专家的全力帮扶下,昌都市人民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自治区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同时,建成西藏自治区第一座高原临床药理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该院儿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获批昌都市临床重点专科。

“重庆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促进了昌都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的建成。如今,昌都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获国家级授牌,创伤中心成为我区第一批获得‘中国创伤联盟创伤中心建设单位’授牌单位,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获自治区卫健委授牌,这让我们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昌都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泽塔多吉说。

病有所医是民之所盼。数据显示,近10年来,重庆累计援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建设和设备资金约1.1亿元、配置捐赠医疗设备400余台(件)……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一批批援藏队员前赴后继、“压茬”接力的汗水,在他们的努力下,昌都市的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更加系统精准,医院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当地群众享受到了稳稳的“医”靠。



重庆市援藏医生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展自治区首例内镜下经对侧纵裂-大脑镰-楔前叶三角区病变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魏兴贵 :



努力打造昌都教育援藏工作标志性成果

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儿童设施一应俱全,环境布置干净整洁,校园内还开辟有种植区,这里是位于昌都市类乌齐县的重庆双语幼儿园,2018年6月,由重庆援藏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很好,我很喜欢这里。”重庆双语幼儿园学生嘎玛曲珠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对口援藏以来,重庆共投入教育援藏资金1.4亿元,实施了46个教育援藏项目。自2016年“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教育援藏项目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重点,实现了“甜起来、亮起来、暖起来、联起来”。同时,为给昌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自2022年以来,重庆市投入资金80余万元,以“鸿鹄计划”“雪域雄鹰计划”为平台,加强渝昌两地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教育是民生之福,普照着广大学子。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组团式”教育援藏作用,加大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帮扶指导,其中在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优质高效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探索“对分课堂”精准教学,结对“师带徒”等,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让更多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2018年,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本科总上线比例达到99.1%,刷新该校高考上线率历史纪录;2019年该校又成功创建区级示范中学。作为重庆援藏时间最长的教师,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援藏教师陈云说:“能为西藏基础教育做一些贡献,我此生无憾!”

“提高昌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昌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是重庆教育援藏的意义,也是重庆名师送教入昌的目的。”自对口援藏以来,重庆市选派3批次90名优秀教师“组团式”援助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55名优秀教师参与“万人援藏援疆支教计划”对口支援芒康、察雅、类乌齐三县学校。援藏教师在昌都累计听评课4800余节,举办讲座100余堂,教研活动1000余次,先后组织892名昌都教师赴渝研学;在“一区三县”先后实施“净水工程”“明亮工程”“温暖工程”,有效改善了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察雅县重庆幼儿园、芒康县重庆幼儿园、类乌齐县重庆幼儿园,并选派多批次柔性援藏教师团队,使教学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魏兴贵表示,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立足昌都所需、重庆所能,围绕昌都教育发展、民生事业、智力援藏等重点领域,持续擦亮“雪域雄鹰”“渝昌青少年心连心”等民族“三交”品牌,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援藏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下一步,援藏工作队将继续落实重庆援藏有关“培养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打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多措并举,精准帮扶,以“提高昌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昌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努力打造教育援藏工作标志性成果。


2024年,芒康县青少年赴渝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

重庆市第十批援藏队员、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一科主治医师申丽媛:



援藏是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

“2023年7月28日,这一天我首次踏入高原之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尽管面对高原气候所带来的身体挑战,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妇科援藏医生,坚定的信念和专业精神让我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重庆录制《蝶变30年 穿越时空话援藏》栏目现场,申丽媛向记者展示了她援藏期间的工作日记,“我非常珍惜援藏的每一天,就想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2023年7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一科主治医师申丽媛作为重庆市第十批援藏队员,踏上了“藏东明珠”——昌都。第一次踏入昌都邦达机场,看见湛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就被绝美的高原风光所折服。“来之前,我就知道昌都自然环境优美,但医疗条件与区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名妇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留在这里。”

在昌都援藏的一年时间里,申丽媛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2023年9月,一名患者辗转多次才来到昌都市人民医院,经检查患者为黏膜下肌瘤,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手术难度有些大,患者的病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申丽媛说,在门诊时,患者得知她是重庆来的援藏医生,顿时觉得看到了希望,眼睛都亮了起来。“我们很快为患者进行了手术,这也是藏东地区首例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患者没有花费高昂的治疗费用,就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为了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申丽媛与其他援藏医生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开展一对一教学,让学员能够独立诊疗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次手术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们也很欣慰。”申丽媛说。

援藏期间,申丽媛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就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高原反应让她时常头痛、失眠,但她从未退缩。“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所有的不适都烟消云散了。只要治疗有成效,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申丽媛笑着告诉记者,“援藏工作虽然艰苦,但能让我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昌都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值得永远铭记。”

随着援藏任务的圆满结束,申丽媛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回到了重庆。她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昌都的医疗事业发展,尽自己所能为昌都的妇女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像申丽媛一样的重庆援藏医生,带着满腔热血奔赴昌都,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这些接续奋斗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在援藏事业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引领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如今,新一批援藏医疗队员握稳接力棒,怀揣着对昌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继续前行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



重庆专家指导察雅县中药材种植。(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记者手记

1994年,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重庆被确定对口帮扶昌都以及所辖的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30年来,重庆市累计选派了10批援藏干部,跨越巍巍天路、奔赴雪域高原。

类乌齐县的牦牛肉从当地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到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重庆—昌都旅游直通车”项目,已有681个团队24913人参加;昌都医疗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回望这30年,巴山渝水与高原山城交往、交流、交融,书写着渝藏情深。

30年间,重庆市对口支援昌都市级单位以及察雅、芒康、类乌齐三县,重庆市级有关部门和对口支援区等单位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援助,并不断拓宽援助领域、丰富援助形式,实现了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的转变,为推动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0年来,重庆市注入超过37.5亿元援藏资金,落地1151个援藏项目。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现重庆援藏取得的丰硕成果。未来,重庆市将用心、用情、用智做好新时代援藏工作,继续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信息来源:西藏发布

编辑(初审):洛松成来

复审:张寓盛

终审:朱浩

欢迎广大网民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895-4733010

举报邮箱:cdwangxinban@163.com

网信昌都
网信昌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