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研讨
教学展示
图|王雯老师授课
历史组王雯老师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课。王老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精选历史资料,在诸如稳定物价、外交策略、工业进步、宪法制定等关键教学节点上,深入剖析历史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讲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领悟“国家”“国家制度”及“社会治理”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更巧妙地与政治学科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相互补充,为学生构建起灵活的、可迁移的知识体系。
图|陈蔚琳老师授课
陈蔚琳老师执教的《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针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学情与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链,并结合直观的探究流程,巧妙融入图像史料,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演变历程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课堂点评
图|姚虹老师评课
姚虹老师在点评时表示,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主旨明确,立意高,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之间的匹配度非常高。她还强调了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细节雕琢和过程呈现,符合“叙史见人”的特征。
图|左卫星老师点评
左卫星老师对数字化赋能教学的主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他强调,王雯老师和陈蔚琳老师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平板电脑、词云技术,以及Classin与Seewo等软硬件的深度融合,生动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精准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左老师鼓励广大年轻教师应保持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积极主动地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数字教育技术推动教学创新。
在教师评课环节中,宝山区历史教研员荣芳芳老师对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互动和学生思维、概念生成的过程表示肯定。她指出,王雯教师的课程将纲要和选必结合得很好,而陈蔚琳教师的课程则在思维可视化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同济一附中陈新幻老师则提到两位老师在问题设计上不仅遵循了问题链的基本意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可迁移性,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调用史实解决问题。
在思想的交融中迸发灵感,于对话的互动中增长见识。在此次“双新”教育背景下开展的高中历史教学多维探索活动中,不仅展现了附中历史教师们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教学技巧,也彰显了历史教研团队协作共进、互帮互助、齐心协力追求卓越课堂的精神风貌。
供稿| | 历史组 | ||
文字| | 徐 晗 | ||
1、微信搜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或Fudan-FZ)即可关注。
2、直接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即可。
如何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