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美食为乡村“增味添香”

民生   三农   2024-09-04 17:14   北京  




让美食为乡村“增味添香”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地方传承发扬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这为乡村发展“舌尖经济”、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是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也是践行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放眼全国,多地乡村已经在致力挖掘开发当地特色美食资源,其中一些乡村特色美食备受消费者青睐,成功“出圈”,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如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的“逍遥镇胡辣汤”、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的“均安鱼饼”。然而,在乡村美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品牌建设不足、农文旅融合不够等现象。在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以推进解决。

以特色为核心,挖掘美食资源。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关键是要有能立得住、叫得响的美食产品。乡村美食属于“土特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发展乡村美食产业,需要对当地的美食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明确特色、用好优势,培育“拳头产品”。挖掘美食资源,不仅要传承发扬地方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也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不断强化特点、巩固优势。挖掘美食资源时,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美食,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避免过度内卷化和同质化,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标准为引领,保证美食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美食名镇”“美食名村”这一招牌形象,是在对每个产品、每顿餐食的体验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为了避免在美食中出现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等行为,以标准化生产保证美食品质一致性就十分重要。标准化不仅能够保证菜品质量,更有利于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促进特色美食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例如,沙县小吃、齐齐哈尔烤肉等都拥有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制定的生产经营标准。标准化不仅要体现在食品加工环节,还要贯穿生产、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塑造统一稳定的品牌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是围绕产品品质的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相同的味道。在制定标准时,要给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留出空间。

以美食为基点,推进食旅融合。“美食名镇”“美食名村”不仅强调美食产品,更突出了“村”和“镇”具有游玩和居住属性的空间。乡村美食有着与城市不同的烟火气,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沿着“美食+旅游+文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舌尖”带动“脚尖”,构建以“食”为基础,带动“游”和“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丰富美食种类,拓展美食功能,推动小吃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规模化效益。打造美食消费新场景,比如开办美食节、开设美食展馆等,同时挖掘开发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让消费者在村镇吃好玩好,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以安全为底线,守护舌尖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确保食品安全是发展美食产业的底线思维,也是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的必然要求。要注意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压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在镇、村里建立监管队伍,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推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大有可为,要汇聚多方力量,挖掘开发乡村特色美食资源,为乡村“增味添香”,让乡村有美食也有美景,有诗意更有温情。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钰

编辑:朱梓荥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