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健康科普·世界早产儿日】温暖守护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健康   2024-11-19 21:22   山东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年的主题是“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早产儿的分类和定义中,出生时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称为超早产儿(EPI)或超未成熟儿。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早产儿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超早产儿的生存率、尤其是无严重并发症的健康生存率显著提高,在医疗救治条件和救治能力方面,我国已在逐步与国际同行接轨。在超早产儿生后早期的救治以及长期的照护与管理中,除医疗因素以外,许多非医疗因素同样参与其中,显著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与生命质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专家为您讲解这些鲜为人知的非医疗因素。


新生儿期是整个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起点,全球数据显示,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劳动力人口质量方面,在新生儿期这一关键窗口期的投入可以达到3—4倍的远期回报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生育现状已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人口学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有1000余万人,其中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占到总出生人口的10%,该类人群往往既是受孕难、保胎难的珍贵儿,又是救治与健康生存面临挑战的高危儿,显著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以及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质量。


用爱守护,为早到的小天使们赋能

母亲在孕期发生早产征兆入住产科病房,以及产房内产儿科医护人员积极救治的信心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长的救治决心,进而影响到超早产儿在分娩前后能得到积极救治的机会及最终的生存率。我们基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在线数据平台(www.snn-med.com),获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9年共10年的超早产儿救治状况,进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显示,胎龄24-27周的活产早产儿中,73%的家长在婴儿分娩后在产房内即选择放弃积极的复苏与救治,且主动放弃治疗主要发生在前期,很大比例的超早产儿在出生后没能得到积极复苏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积极的救治与科学的照护。进一步分析家长作为监护人选择主动放弃治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足够的救治信心,顾虑会发生种种后遗症,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等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基于早产儿的健康生存率、存活儿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以及医疗负担等健康医疗数据,进行科学地综合评估和考量后,美国儿科学会(AAP)将早产儿积极救治的最小胎龄限定为22周;日本建议可以启动积极复苏的最小胎龄为21-22周,胎龄22-23周的超早产儿约半数均能得到积极的复苏与救治。迄今为止,全球报道健康存活的超早产儿中,最小胎龄仅21+1周、最低出生体重212克。2022年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组联合建议,对胎龄24周以上的超早产儿均应给予积极的复苏和救治。近年来,基于健康医疗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对超早产儿救治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进步,足以使大部分胎龄23-24周以上超早产儿得以健康生存,且远期生命质量得到保障。我国的产儿科医护人员和围产医学工作者需不断增强对超早产儿救治与管理的认知与信心,并给予家长科学客观一致的医疗信息以及积极正向的信心与鼓励,医患同心、齐心协力赋能超小生命,以期根本改善该类人群的生命质量。


皮肤接触和“袋鼠抱”,给足早产宝宝安全感

大量研究已证实在早产儿生后尽早给予袋鼠式护理(KMC),进行有效的肌肤接触、保暖、母乳喂养等措施,可以降低超早产儿生后低体温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期间的用氧时间,帮助尽早实现全胃肠内喂养、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天数。


家庭参与式护理(FICare)是指在对护士进行有效培训、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允许家长在早产儿生后早期进入NICU,参与早产儿住院期间的非医学性常规性生活护理,旨在鼓励父母监护人与医护人员协同照护早产儿,确保养育质量。


既往部分NICU施行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母婴分离常常造成母亲焦虑情绪并影响婴儿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发育,而KMC等家庭参与式护理理念与模式,可减轻家长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帮助建立早期亲子关系。


由于超早产儿的重要脏器包括脑的发育与功能极不成熟,出院后仍然需要细致专业的照护,如果家长缺乏相关的护理知识培训与经验积累,相当比例的超早产儿在出院后1个月内可能会需要再次入院。早产儿的父母监护人通过尽早参与FICare,全程掌握必要的早产儿照护知识与技能,可显著降低超早产儿非计划再入院的发生率,帮助早产宝宝顺利实现从医院NICU的医疗环境到家庭社区环境的过渡。


动态监测评估,护佑宝宝成长

小生命的发育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超未成熟儿因产前产后存在各种病理性因素,其发育成熟更有特殊的历程与规律,住院治疗只是第一阶段,出院后仍面临许多挑战,体格生长、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均需要长期的科学评估与指导,出院后门诊随访及长期健康管理是必要的延续。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超早产儿在出生时较正常足月儿存在显著不同的差距,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追赶性生长,所以营养需求更高,需要更加精细化个体化的营养目标管理,动态监测评估其体格生长情况。同时,胎龄越小,后期发生神经认知功能和运动发育障碍的风险越高,需要及时、准确的神经运动发育评估,并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此外,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住院期间和出院时可能存在特定的并发症,出院后仍需动态监测评估各脏器功能的康复与发育情况。


在既往的医疗管理中,我国相当一定比例的早产儿出院后实际随访率并不理想,而随访率和随访质量与小生命后期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结局密切相关。失访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随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宝宝“看起来正常”,不需随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超早产儿在出院前的指导与宣教,使家长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定期规律的门诊随访,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全程、全面保障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从而在生命起点上保障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质量。

供稿:新生儿科  于永慧  张鸣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始建于1897年,是集医疗、科研、教育、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本号主要用于医院介绍、预约挂号、结果查询、健康知识普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