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钻石、黄金的发现与开采
发生于1899年的英布战争,其重要性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上总是被低估。实际上,英布战争既是大英帝国的辉煌顶峰,同时也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开始。至少在南非战场收官之际,不列颠继续维持海外扩张已然力不从心。
自165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立足以来,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白人殖民者经过两个世纪不间断的领土扩张,在今南非境内先后建立了四块殖民地: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在发现钻石与黄金被发掘之前,这四块殖民地互不相属,当时南非对欧洲白人移民的吸引力也不大。1806年正式接管开普殖民地的英政府基本上延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政策,认定内陆地区是“整个帝国最贫瘠、最没有价值的地方”,在商业上毫无意义。
在英国人眼中,开普殖民地只是一个前哨站或垫脚石,许多欧洲移民只是在此地匆匆补充淡水和新鲜蔬菜后便兼程驶往遥远的澳洲和印度。当地的白人殖民者人数极少,包括荷兰、德国和法国胡格诺派定居者在内,总共不超过2.5万,散布在1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上。
据统计,1820-1860年均迁入南非的欧洲人仅750名。到1860年,四块殖民地上的白人约有25万,占当地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南部开普殖民地有18万多人,越往北,白种人越少,黑人所占比例越高。如德兰士瓦地区65万居民中,白人仅2.5万名。
四个殖民地中,开普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那里土壤肥沃,属于地中海气候,降雨稳定,以葡萄园和优雅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当时开普敦港是南部非洲唯一人口逾万的城市,一些小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内地收购的羊毛、皮革、象牙等土特产在这里出口。
最北面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工商业经济状况最糟,全境既无银行、学校,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手工工场。大多是些不满于英属殖民地土地和农奴政策的布尔人在此居住,他们过着近乎封闭的游牧生活,并坚决维护奴隶制和自身拥有的殖民特权。
另外两个殖民地——奥兰治自由邦和纳塔尔殖民地的经济状况介于开普和德兰士瓦之间。前者以养羊业闻名,大量黑人“学徒”是其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后者则利用其首府德班港对外联系密切的便利,发展出有限的工商业经济。
19世纪60年代初,瓦尔河北部传出发现金矿的消息。瞬时,来自南非四个殖民地的白人,乃至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探宝客纷纷涌向这块黑人领地,强行获得租让开采权。这里的露天浮矿不久就被挖空,令那些手持镐、锄等简陋工具的淘金者大失所望。
到1870年,只剩下拥有蒸汽抽水机的伦敦和林波波河公司,有能力继续开挖蕴藏在更深岩层的铁、铜、煤以及其他贵金属矿产资源。但当次年探矿者在被太阳晒焦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原生钻石矿层后,一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多伊斯潘附近发现的钻石资源,不再是以冲积沙矿的形式出现,而是存在于原生火山岩脉中且钻石含量之丰富世所罕见,是为“金伯利管状矿脉”。钻石不再是个别幸运者的猎物,它完全可以大规模开采。
很快,数千名职业探宝客云集于此,雇佣当地土著大挖钻石。四周的帐篷和简易棚屋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出现,越聚越多。到1872年已达45000人,其中白人15000,混血10000,其他的都是黑人劳工。
钻石产量的逐年剧增带来巨额财富,仅两年时间,南非四块殖民地就全部变成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基地,钻石的开采总值是开普殖民地其他商品年出口总值的5倍。1882-1886年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被其后发现的金矿而抵消。
1886年夏,一个断断续续长达430公里,跨越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硕大无比的金矿脉被发现。消息传出,人们蜂拥而至。淘金热把德兰士瓦瞬间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类奖章。
过去贫穷、荒芜的布尔人领土立即变得人声鼎沸,世界“黄金之都”就是在无数顶淘金客的帐篷、棚屋中诞生的。到19世纪末,住在城内的白人达75000人,金矿的黑人矿工亦逾10万之众。
第二次布尔战争及其影响
巨大的物质资源利益促使英国殖民者蠢蠢欲动,1877年1月英军以“保护免受祖鲁人和其他黑人部落入侵”之名,进入比勒陀利亚。但当1879年消灭祖鲁王后,英军并没有如期退出德兰士瓦,反而在本地横征暴敛,最终导致第一次布尔战争爆发。
1881年,英国南非总督罗德斯提出“2C计划”,即修筑连接开普和开罗的铁路,将英国在非洲南北的两块殖民地连接起来。这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与布尔人提出的非洲战略迎头相撞,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在南非的经济和政治冲突日益尖锐。
一场巨大的斗争随之而来,自知不是英国对手的布尔人,便拉拢德国对抗英国,而此时热衷于推行“世界政策”的威廉二世也乐于借助布尔人的力量插手非洲的事务。1890年代,德兰士瓦对国内英资矿业公司的不断发起贸易战和关税壁垒等经济制裁措施。
对此,英国决意单方面以武力手段解决。1899年秋,英国借口德兰士瓦拒绝降低外来者取得公民权的年限,陈兵德兰士瓦国界线。同年10月,大英帝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昂贵、最血腥、最耻辱的战争爆发。
英国方面主动挑起战争,本以为战争会在几个月内结束,但它却变成了一场历时两年半的无比艰难的征战。英军被布尔人的游击战术打了个猝不及防,恼羞成怒之下英军指挥官采用焦土战术,摧毁了数千个农场,把村庄夷为平地,将牲畜屠戮殆尽。
妇女儿童统统被逮捕起来,被安置到英国所谓的“集中营”里。那里的条件极其恶劣,有2.6万人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其中大多数死者不到16岁。所有的这一切催生出了仇恨和痛苦的记忆,并在阿非利卡人(Afrikaner)中世代相传。
为了镇压布尔人的武装反抗,英国不得不调动50万帝国军队来完成任务。并最终以耗费2.5亿英镑、阵亡2.2万名士兵的代价,将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彻底摧毁。1902年,英布双方签订《费里尼欣和约》,战争正式结束。
根据该条约,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承认不列颠的宗主地位,但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权。英国赔偿布尔人300万英镑,以帮助遭战争破坏的布尔人家庭重新生活。1910年,英国将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合并,组成了南非联邦,希望能和布尔人找到解决分歧之道。
毕竟由于战争的巨额开支,使得英国难以承受同时维持这么多海外领土的代价。连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在战后也感慨道:“这是个负担”。1902年,英国开始进行关税改革,试图通过建立关税特惠制来维持大英帝国经济圈。
其实早在在1900年战争进行之时,英国两大政党及其内部就对战争出现不一致的看法。当时执政的保守党政府支持对布尔人的战争,而自由党则分裂为三派:一派支持保守党政府对布尔人作战,被称为“自由帝国主义者”;一派反对战争;还有一派则决定弃权。
而且,趁英国陷于英布战争之际,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抢夺英国殖民利益: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染指英国在长江流域一家独大的航运利益;德国强迫英国割让萨摩亚群岛;法国则与俄国密谋瓜分土耳其,寻找垄断苏伊士运河的时机。
虽然英国在战前通过舆论宣传,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但其他国家的民众却并不买账,纷纷发起支援布尔人的运动。在战争进行期间,除意大利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谴责了英国,英国陷入了真正的“孤立”之中。
为抑制法国,英国给予美国开凿运河的便利;为遏制俄国,英国与日本建立了“英日同盟”,从而放弃了坚持几十年的“光荣孤立”政策。不久,英国先后与法、俄签订《英法协议》《英俄协议》,英国开始卷入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漩涡中。
总而言之,第二次布尔战争标志着大英帝国海外扩张的终结,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包括自治领也逐渐开始谋求自己的独立地位。而英国在战后也无心他顾,英国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欧洲。
英国人战前的狂热在战争爆发后被迅速浇灭,对帝国海军的自信也发生动摇,很多人开始反思帝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拂过钻石和黄金,折射出此后的大英帝国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幽光。
阿非利卡概念的形成与南非种族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矿业革命”,无疑对南非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彻底改变了南非的经济面貌,使南非从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矿业资源型社会。
作为英国的第四个自治领,南非每年在向海外输出钻石、黄金的同时,换回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及工业用品,加速了产业革命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南非工矿企业和农牧场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这使得南非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白人最集中的地方,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人种构成。荷兰、法国、德国移民融合后形成的非洲白人民族——阿非利卡人,散布在南非和纳米比亚,这是南非以后的发展道路有别于非洲其他国家的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矿业革命”,以英国人为首的欧洲白人确立了自己在南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地位,在矿业开采中形成的黑、白人种间的技术差别和佣工制度,后来又成为南非种族主义制度的组成之一。
“矿业革命”还使南非改变了政治发展方向,直接推动了南非的统一。没有它,今天南非的版图或许就会是另外的样子,最起码南非统一事业要向后大大推迟。完全可以说,没有钻石和黄金的超人魅力,就没有南非这个国家。
只是在这种安排下,黑人生活得痛苦不堪。在经过与英国人和布尔人的百年战争及冲突之后,南非境内所有的非洲酋长都屈服于白人统治之下,他们的大部分土地都因白人的暴力征服和殖民掠夺而丧失。
在关于南非联盟成立的谈判桌上,非洲人被排除在外,宪法草案下的政治权利也被剥夺。一个非洲代表团前往伦敦进行交涉,他们认为英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并为此而抗议,但毫无结果。黑人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将持续到下一个80年。
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后,布尔战争留下的集体创伤成为欧洲白人普遍的共同记忆,进而弥合4块殖民地区域的分裂。所谓的“阿非利卡人”概念得到广泛关注,南非第一个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党在1913年成立。
一战爆发后,南非被引导到英帝国一方参战。参加过第二次布尔战争、坚决反对与英国合作的几位将军打起反叛旗帜,把阿非利卡人的孤立主义和排他情绪发挥到了极致。正苦于生活无着的底层白人积极支持他们,为叛乱者募集了大量罚金。
19世纪涣散不堪的阿非利卡人呼之欲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阿非利卡语在争取权利的斗争中节节胜利。1925年,赫佐格政府成立后,统一的标准阿非利卡民族语言作为所有场合下官方语的决议在议会中被一致通过。
公众语言强化了欧洲白人共同的身份认同感,以布尔人为主体的阿非利卡民族在历经17、18世纪的自然孕育生长和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民族动员后,终于脱颖而出。19世纪30年代布尔人向内地高原的大迁徙行为,也被重新演绎为一场“争取自由”的壮举。
值得注意的是,阿非利卡人对英国的妥协和英国对阿非利卡人的包容,皆有其他民族作为必要牺牲者。白人对原住民的优越心理来自文明基督徒与野蛮异教徒的划分观念,加尔文宗的选民先定观更给这种优越感以匪夷所思的注解。
1894年开普敦殖民地总理罗得斯在推出“非洲土著法案”时,公然宣称:“土著应该呆在保留地,根本不能同白人混在一起。我们就要做这里居民的统治者.而把他们放在被统治的位置上。”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自此萌芽。
其后,南非殖民地当局先后通过《霍屯督条例》、《“学徒”条例》、《主仆条例》等种族主义色彩鲜明的法律条款。规定非洲黑人只能成为白人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英国人和布尔人尽管相互对立,但非常愿意共同维护并竭力加强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统治。
1909年颁布的南非联邦宪法,只有白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府和议会均由白人独占,非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丝毫政治权利。“黑人家园”被炮制出来时,当局振振有词地声明,这是出于让每个南非民族都拥有各自发展空间的考虑。
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深入南非,雇佣制业已十分普遍。欧裔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却被黑白工人的竞争所掩盖,几乎每一个南非政党,都在倚仗所谓的“民族利益”作为宣传口号、动员工具,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合二为一。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建立与废除
二战后,在非洲大陆风起云涌民族独立运动背景下,南非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如印度裔、黑白混血等群体,纷纷提出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争取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日益兴起。加之当时南非黑人数量急剧增长,黑人与白人之间贫富差别更趋悬殊。
1948年,主要由南非荷裔白人组成的右翼政党南非国民党在竞选中,公然将种族隔离制度列入竞选纲领,并第一次使用“Apartheid”一词,来概括这类种族政策。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愈加猖獗。
仅1948-1961年马兰内阁、斯揣敦内阁和维沃尔德内阁执政的13年间,白人当局就出台了50多项全新的种族主义法律。1961年后又继续推出100多项与之相类似的规章制度,南非的种族隔离得以全面制度化、立法化。
1936年《土著人托管和土地法》要求非洲黑人只能在划定的保留地内占有土地,禁止他们以购买、租借或其他手段在保留地之外占有土地。这样,占总人口70%以上的黑人只能在占南非总面积13%的土地内合法拥有土地。
1950年通过的《人口登记法》,空前强化了通行证制度的种族主义性质。它将南非人口划分为白人、黑人和有色人,当局据此对所有南非居民进行种族鉴定。登记人口,发放表明其所属种族和外貌特征的身份证,这一随时能够接受检查的通行证。
1950年确立,1957年修订的《特定住区法》规定各种族集团分区居住。当一个地区被政府指定为某种族的居住区后,其他种族的人必须搬出此区。未经许可的黑人不能在城市居住,即使在城市中有工作的黑人,也只能在贫民窟一般的特定住区生活。
1968年时任南非总理的沃斯特大言不惭地公开宣称:“问题的中心,就是我们需要他们。因为他们是给我们干活的,但是,为了使他们给我们干活,就永远不应当给予他们索取政治权利的合法资格。”
在20世纪70年代,南非几乎所有高工资的技术岗位,全为白人保留。有色人种只能从事工种和劳动待遇上受到公开排挤和歧视的“不文明工作”,尤其是黑人只能在报酬极低、非技术性行业就职。
除此之外,为维护白人血统的纯洁性,1949年和1950年先后出台的《禁止通婚法》和《不道德法》严禁白人与非白人之间的发生性关系。1953年推行的《公用设施分别使用法》鼓励地方当局将白人和黑人使用汽车、火车、饭馆、厕所、影院、公园、银行、邮局等一切公共设施分开。
1953年和1959年实施的《班图教育法》和《扩充大学教育法》,旨在剥夺非洲黑人的受教育权利,间接消除一切抵制、反对种族主义的思想萌芽,更扼杀非洲原住民的一切智力成长空间。
南非当局残暴的种族主义政策激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相邻非洲国家的强烈反对。为构筑一道抵御反种族主义浪潮的“提坎”,南非白人政权对周边国家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出兵纳米比亚,出兵安哥拉。
80年代中期以来,南非黑人反种族主义群众运动如火如茶,越来越多的白人进步力量也加入到其中。非国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开始以和平谈判,而非武装斗争的形式实现黑人掌权。
80年代末,美苏两国在联合国体系下积极敦促南非当局废除种族隔离、实行民主变革。时任博塔政府废除了一些露骨和过时的种族主义法律,但仍坚持种族隔离制度,继续推行镇压黑人运动的政策。
1990年,德克勒克当选南非总统。上台伊始,他便表示愿意加快南非民主改革进程,以逐步消除种族隔离,建立一个全新的民主南非。1994年,曼德拉政府组建,白人在南非342年的统治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亦随之瓦解。
余论
不可否认,曼德拉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政治家。他成为南非总统,是众望所归,在任期间也的确尽其所能促进南非民族和解,但长达26年的监禁生涯无疑造成曼德拉与南非社会过分脱节。
一些旨在提高黑人及其他肤色族群对经济“参与度”的反种族歧视政策,给这个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例如为了提升黑人医生及会计师比例,曼德拉政府硬生生将过去难如登天的执业资格标准一降再降,而其实际的技能水平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由于曼德拉政府实施宽松的边境政策,一大批良莠不齐的“黑人兄弟”涌入南非。面对逆转的国家现状,有能力移民海外的南非白人纷纷逃离,其中不乏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
黑人政府自全面接管南非以来,虽有心将多年黑人受欺压的局面迅速扭转,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和长期眼光,所有政策都只看重眼前利益,使得国力不断衰退。开普敦这个曾经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灰飞烟灭。
当然,将南非一蹶不振的原因全部归咎为曼德拉的天真与“黑人无能”实在是有失偏颇。南非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黄金、钻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而一旦稀有贵金属枯竭或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及其原料价格下跌,南非经济就会遭遇震荡。
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依靠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的低人权优势换来的。黑人作为底层劳动力,却不被允许拥有组织工会的合法权利。工资极低,资本快速积累,这是南非早年富裕的根本原因。
“黑人家园”意味着南非白人政府能够随意征用土地,甚至可以强行驱离非洲原住民为企业“保驾护航”。黑人劳动力本该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方方面面几乎全部为零。
南非矿业公司在开发黄金、钻石等稀有资源时毫无节制,造成的资源过度开采与浪费、自然环境污染等等,无疑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财富,进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矿产原材料成本。就此而论,现代南非能够达成种族和解,没有爆发残酷的“种族革命”,已然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