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对夜爬秦岭冰晶顶的年轻情侣因失温遇难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也再一次为户外爱好者们敲响了警钟。
户外遭遇失温有多可怕?出现失温,是该马上裹紧衣服,还是赶快喝热水驱寒?今天我们来系统地介绍一下遭遇失温的有效应对方法。
失温为何会致命?
失温又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 35℃ 以下的一种状态。
人体的核心温度基本保持恒定。这里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之所以能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以维持正常的体温水平,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 36℃~37℃。
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时,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失温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一般会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1
轻度失温(体温 32℃~35℃)
患者此时体温下降,同时产生剧烈的寒战,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等症状,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身体排尿增多。
2
中度失温(体温 28℃~32℃)
随着热量继续流失,患者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常表现为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脸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颜色变蓝,部分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3
重度失温(体温 28℃ 以下)
在此阶段人体温度严重降低,情况也最危急。患者会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表现为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如果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随时会面临心肺衰竭死亡的危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冰雪交加的极端寒冷天气
并不是失温的唯一“帮凶”
失温虽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来临的“信号”。一般来说,失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二是人体内产热机制被抑制,三是人体体温下降加速。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体才会有生命危险。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第二、三更多的是一种人体的自我条件反射补救机制。
户外失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区域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力,如果户外活动时突然遭遇变天,如温度骤降、湿度增大、风大得让人站不住脚等,就要提高警惕了。
大部分失温导致死亡的案例都会伴随着恶劣的气象条件,如本次秦岭冰晶顶失温事件失温区域就有大风、降雨、浓雾等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有 2021 年 5 月甘肃白银举办的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 21 名参赛选手死亡,8 人受伤;2021 年 11 月 13 日,4 名地质调查队员在哀牢山野外作业时遭遇低温失稳遇难等。
必须要说明的是,失温和季节无关,即使在夏季,也有可能造成失温。如夏天长跑时大量出汗,会带走人体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衣物,或遭遇大雨大风天气,水通过热传导会更快将人体温度散发出去,导致热量迅速流失,进而增加失温的风险。冬季醉酒后失温死亡也是失温死亡常见原因之一,因为醉酒会让人体错判外界的环境温度变化,同时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
不当的复温方式
可能会叠加危险
随着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人们都想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追寻“诗与远方”,但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估计不足,对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以此次失温事件为例,冰晶顶位于西安秦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海拔约为 3015 米,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每年 11 月中下旬至次年 4 月上旬,山顶积雪不化,阴坡的雪可以保存至 4 月中下旬。户外穿越或登山前一定准确做好评估、带好装备、合理安排行程,不要铤而走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已经存在失温症。能活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找避风避雨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四肢低温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则意味着患者进入了中度至重度失温状态。应首先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地面隔离开,替换掉湿衣服并用隔热层包裹起来。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等部位进行回温,并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此外,普通人还可以通过观察发抖(寒战)是否无法自主控制来判断失温的程度。如果发抖(寒战)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停止,这通常表明个体已经处于中度失温的状态。
多穿衣服并不能预防失温。如果衣服湿透或透气性差,反而会影响热量的保持和散发。因此除了关注衣物性能,还要准备内衣、保暖衣物、脖套、透气防雨的冲锋衣、雨衣、帽子等备用衣物,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避免复温过快过猛。对中度以上失温者,盲目揉搓手脚心、灌热水或与健康人员裹进同一个睡袋,都是错误的复温方式。患者若被大幅度搬动或揉搓四肢,可能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甚至引发心室纤颤、复温休克等严重后果。喝热水等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造成核心体温降低。
户外“保命”救生毯有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失温。急救保温毯是非常必要的,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延长等待救援时间,但其效果有限,且只能维持较短时间(通常不超过 15 分钟)。因此在使用救生毯时,应尽快找到更安全的避难所或采取其他保暖措施。同时需注意救生毯要紧贴于自身(皮肤),且一定要包裹住头部,把所有布料紧密贴于皮肤,再穿上衣服,避免其破损或失效。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在户外探险时,每个人都应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保护。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确保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每一次出发,我们到达的最远处或者登上的最高峰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凌远农
审核: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