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者手记】我与人才工作的“十年之约”

时事   2024-11-20 11:03   北京  


在我的心目中,人才工作一直是高歌燎响,永远走在春天里。人才工作者是有情怀、有担当、能治愈的人,倾力倾心服务人才,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无怨无悔的人才事业。


十年的沉淀、十年的过往,一帧帧、一段段,在记忆中萦绕,十年的修炼也让我更加坚定走下去,走好县域人才发展之路。


以辩证式思维“破冰”

——小县城育才也能“发大招”


人才工作没有条例、法律、法规,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这就给予基层无限可能和创新空间。在小县城,人才工作的起飞与经济社会的腾飞息息相关。从人才工作“可有可无”到“锦上添花”,再到“风生水起”,认识上的变化,托起的是人才工作的“质感”和“温度”。


从事人才工作近十年,个中的滋味和感触良多。如果一味地亦步亦趋,人才工作就不能抢占先机,也不可能胜人一筹。县级人才工作面临最大的短板在于:由于缺乏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高精尖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我们只有不断挖潜,培养大量成熟的技术技能人才,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才是县级的优势所在。


老河口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沉淀了一大批优质企业人力资源,调研中我们发现,前些年在外技能工匠、经营管理人才不在少数,如果能让这支在外“隐藏财富”变成“优质资源”,重振老河口雄风也就能增添一支重要力量。


近几年,我们围绕汽车零部件、循环经济、食品加工、木业、光电五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铝制品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精细化工四大风口产业,建立人才引进项目库,策划开展“高校专家河口行”、在外专家人才恳谈会、“智汇老河口”招聘、老河口学子家乡行等活动,帮助企业入选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1家、隆中人才支持计划6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家,成功引进45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我们坚持从“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智力”入手,构建起产业人才梯级成长培育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打通人才培育链,探索产教融合、产业协同育人等模式。先后有13家企业、695名在岗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市新增产业工人2500人。开展全民终身教育、职工人才赋能“双百”计划,培训1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工人,开启全域培养模式。


从投石问路到抛砖引玉,我们引人才、建项目,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外智支撑。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无论是企业对接,还是政府牵线,7位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到老河口挂职科技副市长,攻坚技术瓶颈、共解发展难题。作为“智汇老河口”人才引育基地,武汉科技大学与老河口缔结出深厚的情谊。2023年,与南京理工大学牵手,投资55亿元建设智仁景行高活性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建成雪飞新材料协同研发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活性金属含能材料产业化基地。


从分散到融通,我们汇聚资源,做大本土人才“存量”。由行业主管部门主抓、产业链牵头单位协助,“量身定作”五大重点产业育人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小汉口名师工程”“小汉口名医工程”“小汉口文化名人名家工程”“小汉口名匠”等“四名工程”,连续举办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评选技术能手、职业技能标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实现了人才培育从“一轮明月”到“满天繁星”。


以项目化思维“突围”

——小切口引才也要“蓄活水”


“只有回得了家乡,才去得了远方。”家乡和远方,永远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一方面,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产业进一步调整,部分传统产业也因现代化、自动化装备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瓶颈被打破,县城出现了人才回流的现象。


如何做强人才“增量”,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精彩“变量”?我们把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重点,巧打“乡情牌、政策牌、服务牌”三张牌,实施回乡就业、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两回两带”工程,吸引在外能人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闭环式服务,将“两回两带”工程打造成一场诚意满满的“双向共赴”。


巧打“乡情牌”,把亲人引回来。依托商会、同乡会等各类组织,把在外11.99万就业创业人员组织起来,通过台账“索引”、项目“招引”、乡情“唤引”,各乡镇(街道)重磅推出乡情宣传片,连续3年发布“一封家书”,组团赴南京、温州“双招双引”,每年组织团拜会、在外专家人才恳谈会,吸引优秀人才、优势企业、优质项目落地老河口。


常打“政策牌”,把人才留下来。我们出台“两回两带”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等32条优惠政策,兑现就业创业补贴、厂房租赁等各类补贴。建立公共技能培训基地、科技小院、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将800多名回归就业人员纳入终身教育。吸纳12名回归人员入党,推荐6名回归人员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选拔62名回归人员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


善打“服务牌”,把作用带出来。针对有意愿回乡人员,制定人才回引清单,从头雁领航到群雁齐飞,绘就回乡人才“雁阵图”,激活县域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建立完善闭环服务,每月收集汇总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效果清单,形成信息收集、督办推进、反馈销号机制,及时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等回归人员反馈的问题。开展“百企送千岗留才建家”、“百日攻坚行动”、春节后返乡滞留人员专项就业服务等回归人员就业帮扶活动,建立了10 个项目投资超市,策划了420多个适合回乡人员的投资项目。


近两年来,村里人气旺了,项目回迁了,一大批80后、90后“新农人”回到乡村,催生了新经济、新业态,万余名返乡人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新人生!


以有解思维“绽放”

——小群体更需“大能量”


人才工作是有温度、有热度、有力度的事业。只有“三度”融合,释放人才“能量”,才能让人才越来越多、本事越来越大。


从事人才工作之初,老科长就语重心长地说,人才工作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事业。与才同行,为才谋福,坚守初心、百炼匠心、追随本心,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一切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都是人才。对于各类人才群体的多元需求,我们给予“有解方案”:有时是润物细无声的牵绊、有时是视觉盛宴的冲击、有时是情感粘合的牵引。通过科技加持、成长扶持,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各类人才绽放才华、实现价值。


我们以差异化服务来提升人才聚力。比如,我们的“土专家”姚凤君,是全国桃科技小院的创建者。他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春雨黄桃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0余万亩。我们以桃李为媒,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院校合作,通过“导师帮带+田间课堂”,培育近千名老河口桃专家、梨秀才,开展创富计划“擂台赛”,示范带动30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使老河口的桃梨站在乡村振兴的“C”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时间长了,就更能体会人与城市其实是相互成就的。从“我为人才办实事”到“人才服务月”活动,我们连续三年推出十项暖心服务,也让不同的人才群体感受到“人才之家”的温暖。


我们大胆创新,先后引进9名舞台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创作人员等特殊人才,给编制、给经费、给待遇,老河口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戏展新韵,湖北越调登上了央视舞台。


我们对青年人才格外“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连续8年坚持“小批量、年年有、不间断”,持续引进206名高层次人才,给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提供人才公寓、发放购房首付款补贴券;落实人才就医、家属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人才工作是有爱心、有恒心、有耐心的事业。因为热爱,所以懂得;因为值得,所以珍惜。让小人物有大能量,让小故事传播大情怀,让小县城有大热爱,才不负此生,不负人才工作的使命担当!


(作者为湖北省老河口市委人才办主任)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第10期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温馨提示:点击“大国人才”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杂志官网”,可跳转至中国人才杂志网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中国人才杂志频道),查看杂志内容、征文活动、订阅办法、杂志动态。

大国人才
“大国人才”由中国人事报刊社主办,是传播中央精神的重要阵地、交流工作经验的有效渠道、展现人才风采的生动窗口、创新创业的便捷平台。“大国人才”由中国人才杂志社编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