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无界,文化共鸣”——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全球展映首站葡萄牙站圆满收官

体娱   2024-10-14 23:15   北京  

Looking 

China


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全球展映葡萄牙站展映活动圆满落幕

2024年10月10日,葡萄牙时间下午六时,“看中国”全球展映葡萄牙站活动,在卢索福纳大学隆重举行。自2015年以来,卢索福纳大学便成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重要合作高校,致力于为中西方青年搭建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导演们通过影像这一独特的媒介,彼此分享视角与故事,推动着中葡两国在文化、思想与艺术领域的深度对话与理解。迄今为止,卢索福纳大学共选派了4名教师和29名青年导演赴华拍摄,创作了29部优秀短片,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为两国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创作与交流经验

卢索福纳大学电影系主任Manuel José Damásio,卢索福纳大学“看中国”项目统筹、2019“广东行”指导教师Tobias Frühmorgen,2014“青岛行”、2017“云南行”指导教师Goncalo,2018“湖北行”指导教师Tony Costa携多名青年导演,与来自中方的代表团成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罗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孔朝蓬,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等嘉宾出席,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中方代表团成员合影

主持人Tony Costa代表卢索福纳大学院长Manuel José Damásio致辞,热情欢迎中方交流团的到来。他对“看中国”项目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称其为卢索福纳大学师生提供了珍贵的文化交流机会。自2015年起,卢索福纳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并复制“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模式,组织各国青年围绕年度主题进行创作体验。

Tony老师依然珍藏着当年“看中国”项目结束时的纪念证书

随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罗军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中方代表团和未能出席现场的“看中国”项目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罗军副院长特别强调,以黄会林先生名字命名的“会林文化基金”每年都资助100位外国青年来中国进行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活动。此次展映不仅为中葡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两国青年通过影像相互理解、增进友谊搭建了桥梁,期待双方在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创造更丰富的交流成果。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罗军 致辞

Tobias老师在台上激动地分享了2019年作为指导老师的交流经历。他带领了来自葡萄牙、匈牙利、巴西和韩国的10名学生,在短短的15天到三周内共同制作了10部电影。Tobias老师回忆起在北京的漫步时光,随意穿行于城市中,感受着它的独特魅力。他们还幸运地偶遇了升旗仪式,亲眼见证了这一庄重的场景。这次经历不仅与电影制作有关,更与在交流活动中创造的独特记忆息息相关。那些与学生们一起奋战到深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对他而言,这段经历虽然充满了挑战,也成为了难忘的回忆。

卢索福纳大学“看中国”项目统筹、2019“广东行”指导教师Tobias Frühmorgen 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Goncalo老师专程从巴西的片场赶回,赶在展映仪式前夜抵达葡萄牙,与中国朋友重逢。尽管行程紧张,他仍坚持上台分享了在中国青岛拍摄时的难忘经历,特别提到他作为带队老师,在活动最后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拍摄、剪辑的艰辛经历,既诙谐又感人,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情感共鸣。

卢索福纳大学2017“云南行”指导教师Goncalo 致辞


展映影片片单



七部由葡萄牙青年导演精心摄制的精彩短片陆续亮相,分别是《亮》、《周易》、《牛》、《安溪一叶》、《破壁》、《留存》、《雾里看花》。导演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生动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细腻的叙述与影像,传递出中外青年对于中国社会、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共鸣。

影片《亮》通过细腻的镜头展现陈亮在工作与家庭间的挣扎,揭示了平凡生活中的内心冲突与反思;《周易》记录了北山村的循环性生活,以重复的日常动作象征生命的轮回,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死亡的不可避免;《牛》聚焦宏村的仿生学建筑奇迹,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诠释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安溪一叶》展现了安溪县祥华村村民世代种植铁观音的故事,揭示了合作社在生态种植中的核心作用和茶文化的深厚底蕴;《破壁》讲述老者在多重身份间的转换,探讨信念与艺术追求,表达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留存》通过镜头记录了斗门古街的历史与文化,尽管建筑残破,但古街的文化记忆依然鲜活。

导演:Paula Ferreira Loffler(巴西)

制片人:苏陆影(安徽师范大学)

导演:Diogo Manuel Martins da Palma(葡萄牙)

制片人:陶婧怡(安徽师范大学)

导演:Matilde Carreira Reis(葡萄牙)

制片人:秦雯(厦门大学)

导演:João Lucas Mouta Aguiar(巴西)

制片人:朱奕华(安徽师范大学)

导演:Joāo Marques(葡萄牙)

制片人:陈茵(北京师范大学)

导演:Margarida Ribeiro

制片人:徐嘉蔚(北京师范大学)

七部短片不仅展现了中国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还通过导演们的细腻镜头,传递出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短片既是青年导演们对中国社会的细致观察,也是中外文化相互理解与碰撞的结晶。


导演感悟分享

影片放映结束后,五位青年导演分别发表感言,分享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

《牛》的导演Diogo Manuel Martins da Palma表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体验。抵达中国村庄后,需要独自面对挑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英语沟通能力有限的参与者,他们必须克服困难,学会自我解决问题。

《牛》导演 Diogo Manuel Martins da Palma发言

《安溪一叶》导演Matilde Carreira Reis回忆道,团队在为期五天的拍摄和编辑过程中,面临了文化差异、雨季和人员不足的挑战。沟通不畅一度影响进度,但这一过程让他们深入感受到中国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在与当地居民互动时,收获了无尽的温暖与支持。当地一位慷慨提供饮食与陪伴的居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团队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安溪一叶》导演 Matilde Carreira Reis 发言

《破壁》导演João Lucas Aguiar表示,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他对电影的理解,还让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提到,虽然拍摄前已有构思,但真正到中国后才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段学习历程促使他们迅速成长,最大的收获就是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破壁》导演 João Lucas Aguiar 发言

《留存》导演Joao Marques感叹道,尽管拍摄已结束,但体验本身比结果更为重要,五年过去,这段经历依然令他难以忘怀。

《留存》导演 Joao Marques 发言

《周易》导演Margarida Ribeiro表示,这次经历与他以往的生活和电影制作经历截然不同,项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交流,打破了原定计划的束缚,令人惊叹。唯一的遗憾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得不与给予他们帮助和陪伴的导师分别。

《周易》导演 Margarida Ribeiro 发言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许多同学纷纷踊跃提问,表现出对“看中国”项目的浓厚兴趣,尤其关注设备自带与语言不通情况下如何顺利完成拍摄等实际操作问题。出席现场的“看中国”校友们对同学们的疑问给予了热情细致的解答。

Goncalo老师与AICCC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嘉宾发言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喻国明教授在点评“看中国”展映时指出,该项目精准抓住了传播效果的四个关键要素。首先是传播触达,解决了“看得到”的问题,确保内容能够顺利传递给目标受众;其次是信息粘性,解决了“看下去”的问题,这一点“看中国”项目尤为突出。展映的多部影片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共振,形成了多个心理共情的“爆发点”,牢牢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第三个关键点是内容解码,即解决“看得懂”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看中国”通过外国青年的独特视角和叙述方式,有效提升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度。最后一个要素是价值认同,解决了“看得好”的问题,通过影片展示的多维度文化内涵,使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

总体而言,从传播触达到信息粘性,再到内容解码与价值认同,“看中国”项目在各个环节形成了有效联动,特别是在第二和第三点的处理上,项目设计更为出色,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喻国明教授 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在谈及此次展映时,深有感触地指出,六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人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亮》中,一个普通中年男人的脸庞承载了深沉的情感;《周易》展示了儿童、中年人和老人的面孔;《牛》则以七张老人的脸为结尾,令人难忘。而《安溪一叶》《破壁》《留存》同样通过大量面部特写,刻画了鲜活的中国人形象。这些面孔,反映了外国青年创作者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独特观察与理解。王宜文教授强调,这些细腻的呈现引发了观众对文化本质的深层思考: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看中国”项目的成功并不在于刻意展示文化的差异性或奇观,而是通过深入观察与体验,发现并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这正是项目的核心宗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有作品中,王宜文教授尤其赞赏《周易》。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周易》深奥难以表现,但该片以印象式剪辑,将儿童、老人、商品、街巷、传统器物等片段拼接,呈现出一个生动、多元的中国文化形象。影片富有实验性与想象力,打破传统类型限制,最终通过超现实的结尾回到儿童游乐场,极具诗意。“看中国”项目的成功,正是在于通过这些作品,超越表象,深刻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核,促成更广泛的理解与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 点评



2024“看中国”全球展映首站——葡萄牙站活动在热烈的掌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圆满落幕。“看中国”项目不仅是一次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一座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一个促进全球青年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扇展示中国多元魅力的窗口。它让外国青年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国的脉搏,也让世界听到了更多关于中国的声音,它如同一颗种子,在中外师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促进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的繁荣。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始终秉持文化交流的初心,鼓励青年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文明互鉴,深化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我们满怀期待,愿与卢索福纳大学继续携手,共同谱写友谊与合作的新篇章。

嘉宾合影留念




编辑|陈思颖 骆冰儿

监制|孙子荀 杨卓凡


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一项跨文化交流项目,一个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展现中国的质朴与繁华、古老与时尚,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强外中青年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