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净土

幽默   文化   2023-06-30 23:04   河北  





有没有一个地方,

能够被你称之为“净土”?

对于季羡林来说,

生命里的一方净土,

叫做“大觉寺”。


他在《心安即是归处》中写道:

“一进大觉寺的山门,

我的烦恼情绪一扫而光,

四大皆空了。”


净土,桃源,

或是西方谓之的乌托邦,

本质都是一种理想社会,

在这里,我们避尘躲噪,

无所顾虑,自在逍遥。



01

寺中“净土”


近两年,去寺庙,

成为了年轻人的新的热潮,

求财运,求缘分,求平安,

熙熙攘攘的灵隐寺雍和宫,

少了几分清冷,

多了些许世俗。


前几日,去了趟北京西山的大觉寺,

也就是曾被季羡林称为净土的地方。

他曾在年过古稀之时,

骑自行车三四十公里,

只为到这“一方净土”喝一口茶。


因为实在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能够让先生如此执着,

一遍又一遍的称之净土,谓之桃源。



于是在仲夏六月,

直奔大觉寺。

或许是因为正处盛夏,

大觉寺的古玉兰树绿叶争翠,

后山处的银杏也夏色繁茂。

春日的葳蕤,与秋日的金灿,

都因不逢其时,暂未领略。


而这所千年古刹,

因为少了花的装点,

在绿树荫浓里,

更显松苍柏翠,殿阁庄严。


主殿大雄宝殿也正在修缮,

只能在寺内徘徊,

但却并未悻悻而归。

反而因为热门的景色不够,

这座寺庙,避开了寺庙的热潮,

自山门迈进后,

仿若禅境,澈然清宁。



02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在寺庙里行走,

尤其是清静的寺庙中,

总是不由得想起常建的那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大觉寺里没有钟磬,

但竹影阑珊里,

几声鸟鸣啁啾,微风飒飒,

总是让人不由得心静下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

评价常建这首诗:

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

可当了心片偈,

更妙在镜花水月。


年少时,曾心有不解,

如今行入禅寺中,

终于能体味,

什么叫不读禅经,但入禅境了。



在禅境中,

想起另外一首禅诗,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而彼时,正站在竹影之外,

听见竹林另一侧,

隐隐约约有其他游客行走。


窸窸窣窣的谈论着工作中的琐事,

并未刻意偷听,

却听见几个熟悉的词语:

焦虑、忙、辛苦、累……

或许现代人的辛苦各有不一,

但是烦扰却大体相似,

无非就是工作忙,生活累,

加之琐事与社交的纷扰,

总让人不得安宁。



于这安静的寺院里,

与三两友人诉几句牢骚,

聊一聊苦恼,

解决不了什么,却心底清宁。


人在心上无事时,

才会有悠闲的感觉,

怪不得李涉言:

“偷”得浮生半日闲。


或许出了这方净土后,

纷扰烦躁依旧还会找上来,

但是这半日清闲,

就已经人充满电,

面对生活的发动机,

继续不停的转动,前行。



03

一茶一世界,一寺一净土


大觉寺与其他寺庙不同之处,

出了难得的清宁安静,

还有就是著名的“明慧茶院”。


当年,北大中文系的欧阳旭先生,

弃文从商,在大觉寺内创办了明慧茶院,

茶桌置于古玉兰树下,

茶是龙井茶,水是灵泉水,

在本就僻静的寺院中,

开辟出了十分具有雅意的明慧茶院。


听说,是因为当年欧阳旭先生,

在北京西山游玩,

途中迷了路,借住在大觉寺,

同寺中人剪烛夜话,

心血来潮,便建了这茶院出来。



季羡林先生将这段雅话称为:

“难道这不就是佛家所说的因缘,

俗语所说的机遇,

哲学家所说的偶然性吗?”


在寺院中谈因缘、机遇、偶然性,

实在在合适不过。

而去到茶院中,饮一盏泉水茶的人,

也大都具有这份禅意。


比起竹影中的静谧,

茶院里,更像是世俗与净土的交界,

在这里,你可以随时回到现世中,

也可以在茶香里,再入净土。


三两好友相聚于此,

不用拘于寺院的静谧,

声贝只要不是太高,

即可宣泄心中烦闷,

人世之苦,之燥,

总要找一个地方,抒发出来,

才能够真正的被治愈。
这方茶院,便是这个地点。


大觉寺与茶水,不止这一处缘分,
在后山的迦陵舍利塔侧,

也有几处饮茶地点,

不拘泥于茶桌,在自然的环抱里,
饮自然之茶,赏自然之景,

回归最真实的自然之我。


古人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而此刻,

则是一茶一世界,一寺一净土。



我们总在说,

寻觅一方净土,一处桃源,

何谓净土?何谓桃源?


当繁华落尽,你能在此处寻得丰盈

车马喧嚣,你能在此地觅得安宁

可以是一座禅院,超然尘外;

也能是一盏清茶,不染纷杂。


一方净土,须得从心而觅,

无有挂碍,人心安,得自在。


阿瑶的旅行
梦里想去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要抵达,带上诗意的灵魂,和瑶瑶一起,踏遍山河,发现每一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