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不听话?你可能踩雷了!对话打开方式不对,换个方式亲子交流更轻松。

教育   2024-11-01 12:00   北京  
点击上方”学前一问”关注吧
父母与孩子的对话的方式往往决定了对话后双方的行为,尤其是孩子的行为。

01

父母们常常会纳闷明明是为他们好,怎么就是那么费劲不讨好,说的话就是不听,更不会去配合。

可能是对话的方式出现了错,看看下面几种方式是不是你没注意到的常用语。



命令式句式



“马上(立刻)......样,不然.......了。”
“我叫你去......听见了没有!”
“去把......怎么样”

比如:

“马上关电视去洗澡,不然再也别想看电视”

“立刻去写作业,不然手机没收再也给你玩”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送离孩子的过程。
从他不会自我做决定时帮助他们做所有决定,到他们有自我意识,有自我控制力后,自我独立脱离父母。

教育都有“刹车”的缓冲期,这导致我们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已形成的对话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已经过时了,命令式的方式就是其一。

不妨试着跟上孩子的成长,转化一下对话的方式,把更多的自我控制的主动权交换给孩子,与孩子一同建立他的自律能力。

可以转化成商量口吻,给出选择的对话句式。
.......怎么样了(时间到了),你是要.......还是要.......

比如:
“睡觉的时间要到了,你看,你是现在就去洗澡呢,还是再看五分钟?”

“你自己规则的再看五分钟时间到了,你是想自己做决定,还是需要别人帮助管理你一下,完成你的自我安排?”

这样的引导和对话方式,可以更好地养成孩子自律的能力,同时父母的话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实现,即“听你的话了,有行动了”。


责备、批评、否定的语气句式




“你怎么......还不......快点......

“你可算是把......

“你除了......,还会啥,一点事情......啥都做不好”

“你就不能.......

“别......不可以这样!”

“都怪你..............

这些否定的小短句在孩子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会导致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积累,是“不听话”孩子养成的积累。

当禁止之类的否定词的对话常应用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会受到被限制,被控制,没有被尊重,每一次使用都会激增孩子的反感情绪。

当批评的对话习以为常的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不分情况的上来就批评,会给孩子带来自责和害怕。
这种害怕和自责深深的埋在孩子心里,渐渐的失去自信,常会自我怀疑。

当责备的对话频繁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时,孩子的心理上承受的是无限的压力,渐渐的会产生心理防御封闭自己,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对话句式都是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孩子自然不会听这样的话,不听才是正常的。
当然更不会按照这样的话去行动,即使行动也是暂时的且对心理留下了消极的影响和隐患。

换个方式,把否定的换成肯定的,把消极的换成积极的,把批评的换成鼓励的,把责备的换成理解的,把威胁的换成共情的
日常对话习惯很小但确实有积少成多的决定性作用,对话前冷静一秒钟,想一想,换个方式,孩子准“听话”。

END


关注,点赞,转发,点在看哦!


学前一问
儿童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教学、方法分享。家庭教育咨询。学前儿童阅读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