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熹 |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新中国核电技术发展历程

学术   2024-11-14 08:46   北京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于核电建设做出部署。以国家核电发展动力转换为划分标准,至今中国核电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1970—1994年,以核工业保军转民为动力,中国采用自力更生和国外引进两种模式,建设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核电建设由此起步;1994—2010年,以能源结构转变为动力,中国采取“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不断推进核电自主化进程,形成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化能力,为第三代核电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至今,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动力,中国积极推进第三代核电自主化,进而在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建设中取得突破,推动中国核电实现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由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可知,核心技术突破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电;核工业;能源;技术引进;自主创新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核电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回顾这一历程,中国核电建设始终以自主研发为主线,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核电技术快速发展,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学界关于中国核电技术发展史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以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为脉络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为研究线索,利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年谱和日记、亲历者回忆录、科学家传记、2018年至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蓝皮书,以及《人民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等,梳理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现实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技术并行:中国核电建设起步(1970—1994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高度重视和平发展原子能事业。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提出“在十二年内能够着手自建中型的原子能发电站和试验性的用于交通工具的动力堆”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清华大学等相继提出建设核电站的建议并开展了筹划工作,但由于前期技术和工艺不成熟等原因,相关建设工作在这一时期未能启动。 
  1970年7月,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带动两台发电机并网运行。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实现核能发电,标志着中国已掌握核动力技术,为核电建设奠定了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核工业建设从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变为军民结合,保军转民,重点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以此为标志,中国核电建设起步。 
  (一)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争:中国核电发展道路的决策 
  1970年,周恩来多次对中国核电建设做出重要指示。2月8日,周恩来提出在国内要搞核电站,要靠发展核电解决上海用电问题。上海市以传达周恩来指示的日期作为核电工程代号,将其命名为“七二八”工程。7月,周恩来在听取核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运行试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这次试验,是我们开发利用核动力的起点,也是奠定核电站建设的基础”。11月,周恩来在中央专委会会议上指出:“二机部不能只是‘爆炸部’,除了搞核弹外,还要搞核电站;我国发展核电站的方针是: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1974年3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正式批准了上海市和二机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的建设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方案。然而,“七二八”工程的建设工作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起步。直到1981年,国务院再次批准“七二八”工程项目。 
  核电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质量安全要求严、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时世界少数拥有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要自建核电站必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围绕核电建设应走自主研发还是国外引进的道路展开了争论。 
  1978年8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向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提出关于建议停建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项目的报告,理由是设计图纸不全,实验研究不够,设备加工有困难,建议与法国合作建设90万千瓦核电站。针对一机部的建议,上海“七二八”工程设计队给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写了一系列专题报告,阐明了继续建设的理由。12月,二机部部长刘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中提出核电站建设从30万千瓦起步,同时要引进加拿大、法国的核电新技术。1979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会议,专题研究“七二八”工程问题。当时就这一问题有两种意见:主张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一方认为,以我国现有设计和制造技术,难以制造出满足核安全的装备,应引进法国90万千瓦核电站,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主张自主研发的一方则认为,核电站建设立足点应放在国内,这对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核电建设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谷牧指出:“七二八工程是个原型堆核电厂,搞这个工程主要是为了掌握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是为了搞系列化电站。现在已经铺开了摊子,有了初步成绩,在国外的技术专利没有拿到之前,这项试验研究工作不宜草率下马。”12月,邓小平对于试验性核电站究竟上与不上问题做出明确批示:“我认为继续搞是应该的,主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 
  1981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计委、国家建委、二机部等部委“关于请示批准建设300MW核电站的报告”,确定工程上马。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提出“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同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国内自制的30万千瓦机组要继续搞下去。这对我们培养人才,掌握核电技术等方面都有好处”。此后,陈云在国家计委关于国内搞核电站的情况报告上批示:“不管广东核电站谈成谈不成,自己必须搞自己的核电站。再不要三心二意了”。后经反复勘探、研究,确定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核电站建厂地址为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地区,工程也因此命名为秦山核电站。 
  在有关部门对“七二八”工程展开讨论的同时,广东核电站建设已在酝酿中。1979年7月,为解决广东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着手研究在广东建造核电站的可行性。10月,经水电部与广东省商议,提出了“借钱买鸡、借鸡生蛋、卖蛋还钱”的方案:借外国人的钱在广东建设核电站,再向香港卖电还钱。12月,广东省、电力工业部向谷牧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呈交报告,提出在广东建设核电站的计划,拟从法国引进核电设备,暂不谈判技术转让。然而,中、法就中国从法国进口90万千瓦核电站成套设备达成原则协议的消息见报后,三位从事核能科技工作的美籍华人来信发表看法:买外国全套核电设备,中国学不到太多东西。在引进一些外国技术的同时,极力争取自力更生才是妥善的方针。为此,1981年1月,谷牧召集有关部委、高校开会,座谈从法国购置90万千瓦核电机组问题,与会人员基本上认为利用广东的有利条件,进口两套90万千瓦核电站设备的方案是可取的。后因选址临近大亚湾畔,故命名为大亚湾核电站。 
  至此,自主研发30万千瓦级核电站和引进法国核电技术的方案分别被确定下来。此后,中国核电建设以“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起步。 
  (二)“两条腿走路”: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建设 
  核电站的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多次对核电站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如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原则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核电站”。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电力工业,实行因地制宜、水火并举和适当发展核电的方针”。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分别以两种模式建设起来。 
  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调试、并网任务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在设计方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作为总体设计院,其骨干力量正是完成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的精锐。1985年3月20日,秦山工程反应堆主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项目的开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国上下大力协同,10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与研究、试验;600多家工厂提供设备、材料;7个设计院和11个施工单位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1989年,由上海核工程研究院设计、上海锅炉厂生产的中国第一台30万千瓦核电站的蒸发器在上海制成,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核电关键设备的历史。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经验,按国际合资企业运作模式,实现高起点起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坚持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将实现国产化作为最终目标。1983年5月,中法签署的核电合作备忘录中明确指出,法方将向中方转让技术,通过四台机组的建设与合作生产,到第五台时使中国全部掌握核电技术。1984年3月,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会议确定以法国90万千瓦机组的技术为目标,通过合作生产,达到国产化。1986年9月,大亚湾核电站与法国、英国的三大合同以及与法、英两国贷款协议正式签订。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1994年2月、5月,大亚湾核电站一号、二号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 
  总体上看,从1970年党和政府对核电建设做出部署到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是中国核电建设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采用自力更生和国外引进两种模式。在秦山核电站建设中,中国历经从开发、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到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掌握核电站设计和制造技术至关重要;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中国从法国引进商用核电技术M310,为核电自主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二者的成功建设带动了核电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中国核电自主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推进核电国产化、自主化进程(1994—201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市化继续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能源、洁净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199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200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强调“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核能作为一种安全、低碳、可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认可。以能源结构转变为动力,中国核电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自主化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后,中国在对法国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同时,积极引进加拿大、俄罗斯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秦山二期)、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以下简称岭澳一期)、秦山核电三期工程和江苏田湾核电工程相继启动。其中,秦山二期是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典型。根据中国实际装备制造能力,秦山二期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引进的法国设计方案进行了重要改动,自主设计比例达90%以上,设备制造国产化率平均55%。上述核电站建设将中国核电发展推上一个小批量建设的新台阶。尽管如此,国务院有关领导仍然多次强调“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并将其写进2000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中。200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 
  中共十六大召开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从2003年起,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核电发展。2004年9月,国家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总容量4000万千瓦的目标,如何实现该目标成为下一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标志着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转为“积极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以下简称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工程先后获得国家核准。这两项工程是中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实践。以岭澳二期为例,该工程规划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以岭澳一期核电站为参考电站,采用“翻版加改进”的原则,一号、二号机组的设备国产化率目标分别达50%和70%。值得注意的是,在岭澳二期建设中形成的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为推进中国核电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6年2月,《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2007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核电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内统一组织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自主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在《核电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中国先后采用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了红沿河核电工程(一期)、宁德核电工程(一期)、阳江核电工程、防城港核电工程(一期),工程设计规划中设备国产化比例均达80%以上。此外,中国先后采用法国M310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启动福清核电工程(以下简称福清核电)、方家山核电工程的建设,国产化率分别达75%、80%以上。经过多年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中国成功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建设自主化。 
  (二)引进国外第三代核电技术,推动核电技术更新迭代 
  伴随国际核电的长期发展,核电技术逐渐形成了“代”的概念。根据国际划分标准,中国当时正在运行中的绝大多数商业核电厂均采用第二代核电机组。与之相比,第三代核电机组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安全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决定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2次会议就选择哪家公司的核电技术进行咨询和论证。 
  2006年2月,《中长期规划纲要》将大型先进压水堆确定为重大专项,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11月,中央做出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AP1000技术并合作建设4台AP1000核电机组以实现中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7年5月,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成立,重点推进第三代核电自主化进程。7月,国家核电与美国西屋技术许可公司等正式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该专项的目标是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AP1000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形成大型核电技术的“中国牌”——CAP1400。2009年4月、12月,中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浙江三门核电工程和山东海阳核电工程相继开工。除引进美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外,中国还与法国合作建设广东台山核电站,引进了第三代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EPR。通过引进国外第三代核电技术,中国核电开始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 
  从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到2010年以前,中国采取“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核电自主化水平,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自主化。21世纪之初,中国引进国外第三代核电技术,为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2010年至今) 

  进入“十二五”时期,国际能源结构调整加快,高效、清洁、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流方向。中国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之一,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理念,着力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等调整优化。核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可大规模利用的非化石能源,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动力,中国核电建设步入新阶段。 
  (一)推进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华龙一号”与“国和一号”研发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引进国外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同时,中国也启动了对第三代核电的自主探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面向国际第三代核电技术要求,启动了CP1000型号研发。截至2009年底,以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为示范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正当中国核电研发有序推进之时,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对全球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党和政府对核电政策进行了调整。同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决定“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建设暂停。此后,中国核电技术研发仍在继续。中核集团对标全球核安全标准和第三代核电技术要求,于同年8月完成第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顶层方案设计,通过集团专家审查会审查并正式批复。 
  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强调“提高技术准入门槛”,确保“新建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此后,ACP1000落地福清5号、6号机组的计划重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核集团开展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的同时,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集团)也在第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第三代核电技术ACPR1000+。4月,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自主创新三代核电技术合作协调会,确定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各取所长,融合形成更优的技术方案,取名“华龙一号”(HPR1000)。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2015年5月、12月,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方案的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分别建设开工。2019年10月、12月,随着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相继核准开工,“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2023年5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至此,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三代核电型号标准体系。 
  “华龙一号”是中国基于数十年核电建设经验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品牌。“国和一号”则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第三代核电国产化。自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启动后,全国数百家单位、数万名技术人员协同研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做出重点推进AP1000、CAP1400技术攻关的战略决策。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于CAP1400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试验验证做出了明确部署。2020年9月,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成果“国和一号”(CAP1400)发布,其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实现了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华龙一号”与“国和一号”的发布是中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取得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超前部署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也获得进展,进入示范工程建设阶段。 
  (二)面向未来超前部署: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建设 
  21世纪初,为满足全球对洁净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美国、英国等国家组成了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确定了最有前景的第四代核能系统,包括快堆、高温气冷堆等。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在“863”计划中对快堆、高温气冷堆研发进行了超前部署,到21世纪初已奠定了一定基础。2004年3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清华大学签署了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合作意向书。2006年2月,《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于快堆、高温气冷堆研发进一步做出明确部署,提出“建成65MW实验快堆,实现临界及并网发电”的目标,并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确立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专项。在此背景下,中国快堆、高温气冷堆研发持续推进。 
  “十二五”时期,中共中央对于快堆、高温气冷堆研发进一步做出详细部署,推动第四代核电由科研阶段步入示范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200MW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快堆示范工程作为“十二五”时期能源示范工程重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快堆、高温气冷堆研发不断取得突破。2012年10月,中国实验快堆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在山东荣成石岛湾开工。2014年12月,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快堆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等核心技术,为下一阶段的示范工程建设做好了准备。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的目标,并且对先进快堆等技术研发及应用进行重点部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快堆、高温气冷堆研究工作持续推进。中国示范快堆1号、2号机组先后于2017年、2020年开工建设,20万千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商业化示范电站关键设备研制取得重要突破。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目标。12月,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机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入运行。 
  2010年至今,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两条路径,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此外,在党和政府的长远部署与持续支持下,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0年,中国商运核电机组总数达48台,总装机容量为4988万千瓦,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三,实现了2004年国家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建设目标。中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已具备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 

结语 

  当前,中国已进入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为视角,梳理新中国核电技术发展历程,能够总结出如下历史经验: 
  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 20世纪70年代,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技术进行封锁,切断了中国向西方国家购买特种工艺装备的门路。从核电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党和政府做出建设第一座原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决策。秦山核电站建设的意义远非供电能力本身,更在于依靠我国自身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增强吸收外来核电技术的能力。此后,中国核电始终立足于自身力量建设,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了完整的设备制造产业链。正是基于数十年核电技术发展经验,中国才能够在世界核电技术迭代更新的背景下,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进而成为世界少数掌握第四代核技术的国家之一。当前,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中国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成套引进法国核电设备,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为核电自主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中国又积极引进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核电技术,最终形成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自主化能力。伴随世界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中国从美国、法国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由此可见,正是在国际科技合作的持续推进下,中国核电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的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当前,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历史及经验研究”(23CDJ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熹,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当代中国研究
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当代中国研究所于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