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y:科学家发现仅4公里厚的“超薄”地壳

文摘   2024-10-19 08:58   广西  

【导读】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利用先进的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在大西洋赤道区域发现了一处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异常薄的海洋地壳,仅为4公里厚,远低于全球平均值。异常薄的地壳表明该区域地幔温度比先前估计的要低至少50摄氏度,挑战了现有地幔温度模型,对深入理解洋壳形成机制、地幔动力学以及地球板块构造运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表面看似平静,但其内部却充满着活力。在广阔的海洋深处,绵延着数万公里长的海底山脉——洋中脊(Mid-Ocean Ridge)。这里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诞生地”,也是岩浆活动的活跃区域。

洋壳(Oceanic Crust),顾名思义,就是覆盖在海洋盆地底部的地球外壳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地幔(Mantle)中的高温物质沿着脊上涌,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冷却后形成新的洋壳,不断将旧的洋壳推向两侧,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

图1(A)大西洋洋中脊的测深图,描绘了标记的断裂带(FZ)和部署的海底地震仪(OBS); (B) A图黑框中的测深图放大图


然而,这个“拼图游戏”的规则却并非一成不变。洋壳的形成和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脊的扩张速率、地幔温度以及地幔物质成分等等。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洋壳结构进行研究。这种技术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可以大致描绘出地球内部结构。然而,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分辨率有限,难以揭示洋壳的精细结构。

近年来,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Full-Waveform Inversion, FWI)——逐渐应用于地球物理研究领域。这项技术可以利用更全面的地震波信息,获得更高清的地球内部图像。

图2 将来自初始模型(A)的海底地震仪(OBS)归一化观测(黑色)和合成(红色)数据以及来自全波形反演(FWI)的反演速度模型(B)与8.0 km/s的缩短走时进行比较。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于赤道大西洋脊的一段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缓慢扩张地壳。他们利用海洋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数据,结合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对该区域的洋壳结构进行了精细成像。

结果出乎意料,这处地壳的厚度仅为4±0.2公里,远低于全球平均厚度(6.1±0.9公里),甚至比之前利用传统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估算的结果还要薄30%!为什么这处地壳会如此之薄?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该区域的地幔温度有关。

图3 (A) 全波形反演(FWI)后的反演速度模型。(B) 反演速度模型的垂直速度梯度。(C) 沿剖面从A中的实线和虚线白线测量的地壳厚度(黑线)和MTZ厚度(红线)的变化

研究发现,这处超薄地壳的下地壳厚度仅为1.7±0.6公里,表明该区域的岩浆活动可能并不剧烈,下地壳的原位结晶作用有限,地壳主要由熔岩流和岩脉侵入形成。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厚度为1±0.5公里的莫霍面过渡带(Moho Transition Zone, MTZ)。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而莫霍面过渡带则代表了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物质和结构的过渡区域。

根据模拟结果,要形成如此薄的地壳,该区域的地幔温度需要比之前估计的低至少50摄氏度。这一发现挑战了现有的地幔温度模型,表明赤道大西洋上地幔热最小值的范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这项研究揭示了更加精细的洋壳结构,为研究洋壳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认识。研究结果挑战了现有的地幔温度模型,可能促使科学家们重新评估全球范围内的地幔温度分布。

参考文献Nirmit DhabariaSatish C. Singh; Seismic evidence of an extremely thin crust along a 70 Ma slow-spreading crustal segment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Geology 2024; doi: https://doi.org/10.1130/G52480.1


本文由"地刊速览"创作,转载请在文章开头醒目位置标注"本文来源:地刊速览"。

END

样品袋地质锤, 硬度笔, 记录本, 放大镜

学术润色,论文翻译,科学编辑.了解详情


地刊速览专注科普,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科普式的介绍,一方面希望对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向非地学背景人员展示地学之美。

地刊速览
地刊速览专注科普,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科普式的介绍,一方面希望对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向非地学背景人员展示地学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