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是一座有着7000多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置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
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文明。历史上,这里农耕工织,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群雄争霸,演绎了一幕幕威武悲壮的大剧;寺庙塔楼,留下了众多历史的“烙印”;名人辈出,书写着社会进步的辉煌篇章……
被当地人俗称为“卧龙岗”的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房屋4座、窑址3座、连排灶8处、瓮棺葬7座、墓葬40座等遗迹,出土了众多新石器时代遗物,如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杨庄遗址以其珍贵的文物,被学术界公认为华北平原仰韶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
在正定西洋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新城铺商代文化遗址发现了铜器、石器和陶器。奠定了正定历史文化在燕赵文明乃至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春秋时期,鲜虞部落(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建立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铺),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存续了281年。鲜虞,是正定有建置史以来第一个叫法。
战国初期,鲜虞人在原鲜虞国的区域内建立了中山国。公元前414年,武公即位后,设东垣邑(今石家庄市东古城)。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改东垣邑为东垣县,属巨鹿郡。东垣,是正定有建县史以来第一个名字。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亲自出征东垣平定赵国相国陈稀“造反”,东垣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被迫开城投降。战斗结束后,刘邦给东垣改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真定归属恒山郡(后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恒山郡改名为常山郡),又于汉景帝年间,置常山国,领真定县。真定,是正定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名称。
北魏皇始三年(398)正月,拓跋珪决定将常山郡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迁至安乐垒。从此,安乐垒从幕后走到了历史的舞台。
安乐垒,就是正定城的前身。正定城的建城史,就从那时算起,历经风雨到了今天,已有1600多“岁”。
自汉朝至清朝,正定先后还有恒山、常山、恒州、镇州等二十多个称谓。清雍正元年(1723),“真定”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但“正定”这个名字,来历绝不仅这样简单。雍正皇帝对佛典有研究,他有“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两个法号,而“正定”是佛教八正道之一。佛家讲,利他无我为“正”,心地无念为“定”。只有“正定”,才能达到致心一处、不动不乱。
从远古走来的正定,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代学者吕颐浩在《燕魏杂记》中记载:真定“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
北宋史学家宋祁在《论镇定形势疏》中言道:“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镇州)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正定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出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
清代诗人容丕华概括了正定城在历史、地理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起伏沙冈一郡环,唐藩成德汉常山。
西包恒岳千峰峭,南截滹沱百道湾。
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蟠燕赵间。
千百年来,古城正定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在正定城内,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遗迹都能找到实物例证。
古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文物保护单位24处,馆藏文物7672件。既有全国“最大”和“第一”,也有很多“唯一”和“孤例”。其建筑“九朝不断代”,形成了国内珍贵的古建筑群,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正定的国宝,人摸得着看得见。
隆兴寺,号称“京外名刹之首”。
天宁寺的凌霄塔,塔心柱结构是国内仅存的建筑形式。
广惠寺的华塔,被誉为“海内孤例”。
荣国府,重现了清朝大户人家的生活景象。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这样评价:“正定是一个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的古城。它保存的古建筑,数量多,又有重大价值,在全国的县城中,可算首屈一指。”
正定是中国儒学文化传承的重镇。正定历史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学在正定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时期,正定一带就是尊师重学之地。南北朝时期,常山太守张恂开建学校;隋唐到北宋,正定这一区域成为礼乐政教之乡;元朝确定了包括真定在内的全国乡试之所共17处;明清儒学日盛,到清乾隆时期,正定城内的书院(贡院)达到4所。此时正定,既有府学,又有县学;既有书院,又有义学、私塾。
据现有资料记载,自宋至清,正定就曾出过3名状元、101名进士,明清时期有43名武进士、222名举人、389名贡生,真定名人贤才辈出。
正定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祖庭。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佛教中,以禅宗最盛。禅宗中,以临济宗最盛,有“临济儿孙遍天下”的说法。正定临济寺,就是临济宗的祖庭。
临济宗是唐代义玄禅师在正定临济禅院创立,赵县柏林寺、北京潭柘寺、杭州灵隐寺、天台山万寿寺等大寺都是由临济宗传人住持弘法。
余秋雨说:“正定最大的亮点是中华文化最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最高的东方智慧。”
正定是中国元曲(元杂剧)的创生地。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它与汉赋、唐诗、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正定是元曲早期重要的创生中心和演出中心。
据钟嗣成著《录鬼簿》中记载元杂剧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
余秋雨说,“在研究中国早期戏剧的时候,正定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当时元杂剧主要就产生在这一带。正定元杂剧把中国戏剧的第一个辉煌的春天装扮得非常美丽。”
正定是名人辈出、藏龙卧虎的福地。
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南越王赵佗,在蛮荒之地岭南肇开新生文明;
常胜将军赵子龙,一世英名;
“恭谨肃政而动天下”的苏天爵,天下百姓颂之为青天;
元曲大家白朴,不朽经典永世流传;
临济宗祖义玄,创宗立派,“临济儿孙遍天下”;
清代“四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藏富甲天下”;
民国总理王士珍,被冠以“三杰之首”;
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中,正定就有7位,分别是越佗、赵云、范仲淹、李杲、苏天爵、白朴、梁清标。
历史厚遇正定,正定则以浓墨重彩书写古城历史。它历经千年滋涧,毓养涵容的胸怀和沉静的气质,静静矗立,厚朴而包容。它以博大、忠义、智慧的特质,蕴纳万民,滋养灵魂。
请再读一读铁凝的那段话:“当我远离了正定,回首凝望它那宽厚雄浑的古城墙里,那错落有致的四塔,连同那片如大鹏展翅般的寺庙屋脊,携了历史的风尘安然屹立。它们灿烂了正定的历史,充盈了正定的今日。”
本文来自正定县政协编纂的《自在游正定》开篇部分,在此予以致谢!
编 辑:孙俊峰 于金华 黄永静
审 核:邵兵娜 张俊伟 吴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