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打糕发面贴花花

文化   2025-01-27 05:56   河南  
  

“腊月二十八,打糕发面贴花花。”


新年的脚步渐行渐近,各种传统习俗也随之增多,人们陷入了最繁忙的时刻。为了给即将结束的一年画上完美句点,同时祈求来年好运,大家纷纷忙着准备年货。



腊月二十八,乃是腊月最后一个以“八”结尾的日子,被认为是农历年终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有着“要想发,不离八”的说法。

民间对“八”的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姓名、日程安排等。因此,腊月二十八往往被视为吉利之日,预示着新年的来临将带来好运和繁荣。

这一天象征着财富与福气的增加,因此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许多传统习俗和说法。离春节只剩下短短的两天,无论多忙,我们要记得做四件事,延续古老的传统,为自己增添福气和财富,迎接好运的到来。


01

把面发


在腊月二十八,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发面,为的是准备蒸馒头作为正月初一至初五的主食。这不仅是为了确保主食的充足供应,还蕴含了“发”的吉祥寓意。通过发面,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兴旺发达。


此外,这一习俗还与春节期间的某些禁忌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蒸、炒、炸、烙等烹饪方式与不吉利的谐音相关联。为了避免这些不吉利的谐音,老百姓在除夕之后就不再进行这些烹饪活动。



当然十里不同俗,二十八发面的习俗在各地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现在北京地区讲究二十八发面,二十九蒸制各种面食;而河北地区家家户户都要“蒸枣花”;山西地区要“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南地区则讲究“蒸糕炸疙瘩”。无论是哪里,人们都在为过年忙碌着,年味儿真的是越来越足了。


这种传统观念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遵循这些习俗,人们希望能够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02

打年糕


年糕是为春节制作的糕就称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03

贴花花


过年了,不仅要把家里清扫干净,还要用象征过年的元素来装饰。


所谓的贴花花也就是指年画,窗花,春联等,这些都是最能体现过年的物品,也是古来有之的习俗。


过去每逢赶年集的时候,人们都会买上几张年画贴在家里,年画本身都彰显着过年的红火劲儿,同时更蕴含着美好的祝福,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等。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还讲究“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汇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渗透在腊月二十八的方方面面,构筑起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


请您点个【赞】和【在看】

将传统习俗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吧。


*素材综合源于网络,编辑:拾一。

更多详情请点击:学诗不用背,听完自然会(喜欢写诗的朋友快收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成为尊贵诗词会员!

诗词天地
以诗会友,振兴诗词,倡导诗意生活态度。每天早上六点,加入会员与1000万诗友听诗、学诗、写诗,共同传播诗词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