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家风,是照亮一代代后人前行之路的灯塔。从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孔子的“庭训”,到王阳明的《示宪儿》、袁黄的《了凡四训》,再到吴越钱王的《钱氏家训》、岳氏“精忠报国”的祖训等等,家风家教之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蕴和深沉的责任理想。
今天的好家风带大家认识这样一户家庭,一家三口都是老师,教书育才,立德树人,他们的家风是“爱岗敬业 坚守传承”。
王思琴和她的丈夫王国龙,都是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的老师,夫妻俩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王思琴今年60岁,教语文。在今年九月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可是她带的几个班的学生正面临毕业考,家长们也是热切挽留,她决定留下来,带好这一届。作为拥有四十多教龄的老教师,王思琴热爱三尺讲台,她舍不得离开,她总说:“我爱这份工作,我虽然60岁了,但我对教育工作还是心心念念。”
丈夫王国龙退休前是衙前二小的校长,退休后担任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馆长,依旧早出晚归。这份工作和教书育人有着共通之处,当地的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来学习衙前的革命历史,王国龙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当时衙前农民运动的过程。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书写了党史上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也在衙前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国龙深知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衙前农民教育纪念馆就是他新的讲台,讲好这些革命历史,就是一堂最好的思政课。
在茶余饭后,王思琴夫妇就会聊起教书心得,他们的女儿王璐茜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沿着父母的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目前是杭州市教坛新秀,30岁就担任了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的副校长,也是滨江区最年轻的副校长。
王思琴的父亲是一位踏实勤恳的农民,在耕种和犁地时总是脚踏实地,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老黄牛”,形容他工作的认真与努力。王思琴说:“父亲的勤劳对我影响深远,教书的过程就像父亲犁地一样,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王思琴的婆婆是一位有着七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辈子扎根基层妇女工作,谁家有困难,婆婆总是能帮就帮,早年间,当村里的妇女在生产后缺乏营养,婆婆会把自家的鸡蛋和红糖拿出来帮助她们。
“老一辈人说得少,做得多,他们觉得有些事就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他们的言行成为了我们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底色”王思琴夫妇说,无论多大年纪,我们都是一名教师,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传承好家风,都是师者的责任。
杭城好家风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