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201 篇文章
最近,一位朋友在单位体检时发现“尿蛋白:+”,不禁忧心忡忡地询问自己是否患上肾脏疾病。然而,他在医院复查时,尿常规结果却恢复正常,这让他疑惑不已:蛋白尿会自己消失吗?蛋白尿是不是一定提示肾脏问题呢?
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疑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肾脏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共同构成泌尿系统。正常人的肾脏左右各一,分别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由于这个部位位于腰部,因此人们又将肾脏俗称为“腰子”。
肾脏在人体中起着“清道夫”的作用,是人体的“清洁工”,负责排泄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以此来维持人体内的代谢平衡。
医学上肾脏主要有三大功能:
1. 生成尿液、排泄代谢废物;
2. 维持体液平衡和体内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
肾脏的基本结构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形成一道“过滤网”,通常能阻挡大分子蛋白质通过,健康人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当肾小球或滤过膜损伤、孔径增大或电荷屏障失效时,蛋白质会通过肾小球并随尿液排出,这就是蛋白尿的形成机制。若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mg,便可诊断为蛋白尿。
大量的研究显示,蛋白尿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当大量的尿蛋白滤过时会导致肾间质的严重破坏和肾功能的迅速下降,因此蛋白尿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估肾脏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物。
答案是否定的。临床上,蛋白尿可以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这类蛋白尿往往是暂时性的,不伴随肾脏病变,仅有尿蛋白检测异常。它多由剧烈运动、情绪波动、长时间站立或发热等因素引起,一般在消除诱因后会自然消失。生理性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例如,发热或情绪激动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短暂缺血,从而出现轻度蛋白尿。通常在休息后自行恢复。
2.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当直立时腹主动脉压迫左肾静脉,导致尿蛋白轻微增加;平卧后则尿蛋白消失。
3.运动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后蛋白尿一过性增加,但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
4.妊娠性蛋白尿**:正常孕妇在妊娠期由于血流量增多及体位变化,也可能出现轻度蛋白尿,分娩后会恢复正常。
病理性蛋白尿
这是由肾脏疾病导致的持续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疾病。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毒性物质(如铅、重金属等)、感染性疾病(如肾炎链球菌感染)、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路系统的感染、结石或肿瘤等也可能导致蛋白尿。这类蛋白尿提示肾功能受损,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此外,临床上还有一种无症状性蛋白尿,指不伴有血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小于3.5g/d且无其他临床症状。
常规检测蛋白尿的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尿系列微量蛋白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测。
尿常规
通过加号的多少初步评估蛋白尿的有无及程度。但需注意,尿常规易受尿液浓稀程度影响,需结合尿比重一起分析。
尿系列微量蛋白
通常包括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等检测。用以反映早期肾病、肾损伤等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检测一天内尿液中蛋白质总量,是诊断蛋白尿的“金标准”。若定量>150mg,即可诊断为蛋白尿。
发现蛋白尿后,建议进一步检查病因,包括尿蛋白分析、肾脏B超、血生化等,必要时还需肾穿刺活检。若是生理性蛋白尿,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若为病理性蛋白尿,则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生理性蛋白尿
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多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蛋白尿
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使用ACEI、 ARB、SGLT-2i、免疫制剂、激素及MRA等药物减少尿蛋白,治疗感染或免疫疾病等。
饮食与生活调理
饮食上要限盐、合理摄入优质蛋白;规律生活,注意休息,戒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
所以,体检中偶然发现蛋白尿不要过度慌张,尿蛋白阳性并不一定是得了肾脏疾病。若经复查后蛋白尿消失,这种情况多是生理性蛋白尿,在去除相关因素之后,尿蛋白可很快转阴,无需特殊治疗。
若复查尿蛋白持续阳性,则需要警惕肾脏疾病可能,应及时找专业的医生明确诊断,找到蛋白尿的具体原因,对症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蛋白尿的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重症医学科 袁忠钊 主治医师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