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这个节气一过,气温降低的速度会明显加快,昼夜温差也会加大。
农谚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短期内的气候快速变化,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此时学点养生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秋分节气本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时间,错过它,今年可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俗话说:一秋三分寒,病根最难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夏季节为阳,秋冬季节为阴,而秋分节气,恰恰是一年中阴阳的分割点。
秋分的特点是昼夜平均,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观点,在这个节气里,天地间的阴阳处于最均衡的状态,而阴阳平衡就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所以秋分这个节气是对我们的健康最为友善的。但很多老人不知道的是,秋分固然平和,却也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大的危害!因为秋分之后,阴气就成为主导,干燥寒凉的秋季就将拉开序幕,届时天气冷暖的变化将会频繁,寒邪燥邪会越来越凶猛,许多疾病都会在邪气的引动下卷土重来。 要知道,秋冬季节,从古至今就是老人的一道生死关,每年死于秋冬季节的人,明显比春夏多。
所以这个时候,中老年人更要做好“3捂4防” ,保护健康。
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春捂秋冻”,但这个是有前提的,只适合于身体没有疾病的人。
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在秋冬天千万要注意分寸,不止春捂秋也要捂。秋季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心血管、血栓等疾病。所以,秋分节气,中老年朋友千万要捂好我们身体的这三个“禁地”——头、肚脐、脚,不让其受凉。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分。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人的情绪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尤其是肺气不足之人,对不良刺激耐受力下降,更容易使悲忧情结伤及身体。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试跟朋友出门游玩,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秋天登高赏景的习俗,秋高气爽,约三五好友登高远眺,让人心旷神怡。还可以多晒晒太阳,古人在很早就发现日光浴能缓解人的不良情绪。晒太阳能够让人的心情平静,缓解紧张感,同时振奋精神。秋天一般选择在早上8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室外温度18—20℃时进行日光浴最合适,每次晒20-30分钟即可。
秋分后应该多运动,尤其是做伸展运动,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闲暇时,上下牙齿有针对性地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不仅有固齿的作用,还能祛除疲劳。秋分开始天气转凉,夜越深,寒气越重,也更易侵入体内,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防止寒气入体,埋下健康隐患。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秋季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多发生于初秋天气尚热之时,除上述干燥症状外,还可见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等症。凉燥:多开始于秋分之后,通常伴有恶寒无汗、鼻塞、干咳痰清等症。梨对热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李时珍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将1只梨洗净、去核,切成小块,与25克百合和10克桂圆肉,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加入适量冰糖,慢火煮40分钟即可服用。该方具有润肺滋阴、益气安神的功效,可治热病伤津所致的口渴、心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图猜成语~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
上期答案:无时无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