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厦门网”关注我们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市委同意,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近期请全市六区和6个市直主要部门出席,介绍各区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举措、经验成效。
(点击图片回看)
今天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孙建辉
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傅如荣
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林晓辉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
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全面深化改革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发改力量
厦门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孙建辉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1年间,全市经济总量连跨6个千亿台阶,从2012年的292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066亿元,年均增长7.1%;人均GDP从7.43万元增加到15.17万元,实现翻番。2023年,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8%的GDP、26.7%的财政收入和48%的外贸进出口;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94%和154%,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统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会展北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布局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6%,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0.71和1.2个百分点;目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跃升至第72位。谋划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等6个未来产业,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2023年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合计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6%,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2.5%;未来产业加速产业化发展,拥有176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储能、创新药械五个未来风口产业。
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连续三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全部18个领域均获评“全国标杆”,连续五年在全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中排名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获评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月度和近12个月平均综合信用指数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排名保持双第一;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化、民企发展环境、国资国企、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加快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持续增强,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港口第13位、机场境外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区域协作深入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并实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1位,“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纳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自贸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06项、其中全国首创142项,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
厦门港嵩屿集装箱码头。(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加快建设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持续深化,探索从山顶到海洋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正向激励。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1位,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市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获颁“自然城市”荣誉证书。
筼筜湖。(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协调共享发展持续推进
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跨岛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产城融合提速发展,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403万增加到2023年的532.7万,增长32.2%;岛外人口占比61.2%、比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集美区达到109.6万人,超越思明区、湖里区成为六区之首。岛内外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建成通车,轨道1、2、3号线开通运营,环湾放射路网基本贯通。公共服务跨岛均衡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23年底共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45.6万个,一中、双十、外国语、六中、科技、实验小学等名校纷纷在岛外建设新校区;厦门奥体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复旦肿瘤厦门医院、苏颂医院等大量优质公共设施布局岛外。
翔安大桥。(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兜牢高质量发展底线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面粉加工生产线,开工建设翔安粮库三期22万吨的高标准粮仓。能源供应保障有序,全域供电可靠率连续五年居全国50个主要城市第一梯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
市民在超市选购食物。(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在新征程上,市发改委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一是着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全力抓好我市年度经济运行稳增长、“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推进“两重”“两新”项目落地实施和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任务。
二是着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提升支柱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动能转换。
三是着力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四是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海上战略支点城市建设。
五是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市,持续加强民生和安全保障,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这些年,市发改委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举措?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发力?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一以贯之抓产业、谋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着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厦门是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唯一试点城市,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引进超过30家高校院所、头部企业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向“新”发展、向“质”跃升。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加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布局发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实施6大行动,策划26个场景;出台《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高标准打造电力电器、轻工视讯等8个特色产业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加速积聚。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坚持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数实融合”。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中小企业,集中资源打造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等细分产业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高水平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做优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产业布局,滚动打造一批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约绿色发展。出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工作方案》,引导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创业投资和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的意见》,支持厦门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请问当前厦门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有亮点可以分享?
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林晓辉: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意见》以来,省市两级合力推进厦门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2023年厦门GDP达8066.4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发展质量在全省以及全国大中城市保持前列。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成效。
一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勇于试”。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上升势头强劲,2024年跃升至第72位,较2021年上升31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余项关键技术。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科学城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各类企业和机构超1800家。
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大胆闯”。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上线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厦门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受理案件2300多件、标的额超190亿元。
三是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增进民生福祉上“主动改”。统筹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高水平健康之城。湖里区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4家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苏颂医院、复旦肿瘤厦门医院正式运营。
四是在争取省级放权赋能和增强发展自主权上“抓紧干”。省政府两批次向厦门下放农用地转用等3项省级用地审批权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审批等211项省级审批事项,目前所有省级下放权限均已顺利实施,承接落地,其中108个事项做到了“即来即办”,极大减少了企业群众的办理时限和办事成本。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一张蓝图绘到底,扎实推动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贡献厦门力量。
请问厦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突破?
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林晓辉:厦门是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指出,“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厦门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借鉴新加坡等经验做法,在全国率先开展营商环境建设,连续三年全国评价位居前列,连续五年全省监测排名第一。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今年1-9月民营经济增加值2614.8亿元,同比增长5.8%,对GDP增长贡献率51.9%,呈现“回升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一是强化统筹协同。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最早建立市主要领导直接部署、分管领导具体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工作机制,累计出台19批990项任务清单,推动营商环境从1.0到7.0迭代升级。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出台营商环境条例,将创新做法上升为制度保障,鼓励探索原创性改革措施。出台数据条例,为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要素增值开发提供法律保障,电子证照库归集2261万条数据,共享调用765万次,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
三是聚焦企业关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出台民营经济23条,建立民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一年来召开座谈会200余场,解决问题2000余个。今年1月、10月各出台一轮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释放政策红利90亿元。“免申即享”兑现47亿元,惠及3.6万家企业。深化“益企服务”,千名专员服务企业9400家次,协调诉求2700多项。
四是坚持开放创新。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自贸区等多区叠加优势,以改革创新、系统集成的办法破解营商环境难题。自贸区推出创新举措606项,全国首创142项,3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海丝中央法务区引进泛法务机构超200个,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涉外争端解决优选地。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继续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为出发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招硬招,持续擦亮厦门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傅如荣:厦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实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提升、区域互联和城市交通品质提升。
首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强化。一是机场枢纽地位不断上升。2023年,高崎机场境外旅客吞吐量、境外航空货邮吞吐量和国际转国际旅客量,分别排名全国第4位、第8位和第2位。厦门翔安机场超序时进度建设。二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扎实推进。2023年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55.37万标箱,位居全国第7、全球第13位。三是东南铁路枢纽初步建成。福厦高铁2023年9月建成投用,厦门铁路境内运营里程达到194公里,多向辐射铁路格局初步形成。
其次,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一是打造“轨道上的厦漳泉”。推动6号线向角美延伸,城际铁路R1线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二是构建完善高效区域联络通道。厦金大桥厦门段进展顺利,全力打通城际毗邻地区“断头路”“瓶颈路”,形成城际间多路径可靠连接。
第三,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一是城市路网水平居于前列。路网密度居全国第2位,工作日高峰全路网平均速度居36个主要城市第2位。二是轨道交通初步成网。建成轨道交通1、2、3号线,全市累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8.4公里,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发展格局。三是绿色交通高品质网络成功打造。全市健康步道总里程约298公里,其中投用275公里,在建23公里。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厦门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优化港区功能布局,提升海铁联运比例,加快融入国家铁路骨干网络。二是构建衔接顺畅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推动城际铁路R1线、晋同高速开工建设,以交通一体化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三是构筑高品质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全市路网体系,推动城市轨道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开工,优化公交接驳线路和停靠站布局,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请问厦门市发改委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对老百姓最关心关注的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计划安排?
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傅如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是全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1年,从社会民生九大领域,编制出台《厦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明确了政府对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承诺清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二是致力建设教育强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3年末,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70个,新增学位数45.6万个。实施“名校跨岛”战略,一中、双十等岛外校区已相继建成投用。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理工、医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三是倾力打造健康之城。截至2023年末,已拥有医院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22个,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从2012年的3.05张提高到4.31张。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已建设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省首位,填补了多项诊疗技术的区域空白。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等落户岛外,使居民就近就医,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同质化服务。
四是着力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2022年,推动出台《厦门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合理布局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低偿托养床位扩容增量;推进托育服务项目建设,加快普惠托育服务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养老服务床位1.94万张,托育服务位数2.11万个。2023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实绩改善民生。一是建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握人口流动需求和结构性调整,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补齐补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健全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学位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一批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全面推进健康厦门建设,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典范城市;建立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陈培章
审核:李伊琳、林君
往期推荐
2024/11/25
微信合作联系:0592-5506191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城市捷报 | chengshijiebao |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