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史
新
说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高等外语学府。建校75载,上外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群英荟萃、桃李芬芳,以语为桥、连接世界、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上外推出“校史新说”系列推送,以飨读者。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份情怀。
本期,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在光影中回顾1949年-1956年,建校初期“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到“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的历史光影,重温学校与国同行的光辉历程。
1949年
1949年12月3日,《解放日报》刊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简章。
简章显示,学校本速成原则,于极短时间养成俄文翻译人才。分别拟招收初、中、高三级学员150名,100名和50名,共计300名。
1949年12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华东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揭晓通告。
1950年
1950年2月6日,《解放日报》报道“培养俄语工作者 上海俄文学校开课”。
1950年2月19日,用松柏枝装饰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大门,大门上方悬挂横幅“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开学典礼”。
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一期学员开学典礼(自左到右为陈毅、姜椿芳、苏侨协会会长齐布诺夫斯基)。
陈毅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革命的俄语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应去掉单纯的技术观点和雇佣式的职业观点。只有这样,学到的俄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此勉励学员勤学苦练,早日成才。
首任校长姜椿芳在一期学员开学典礼上做报告。
姜校长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学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一所革命学校。为什么叫‘革命学校’,因为这所学校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国家的当前建设需要,让我们国家的人民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家来到这所学校学习,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
1950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刊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更名启事。
启事显示,自1950年11月3日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同时刊出的还包括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招生简章。简章提及除俄文专业外,还拟招收英文新生300名。
1950年12月16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录取新生揭晓。
最终正录取新生454名,备录取143名,其中,英文新生共录取90名。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大门
1951年
1951年2月10日,学校为44人组成的“赴朝语文工作队”(包括35名英文班学员和9名英文基础较好的俄文班学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图为会后合影留念。
1951年3月19—21日,第二期学员为巩固“劳动创造世界”学习的认识,举行了三天修路“劳动日”,修筑了两条从宿舍到教室和食堂的煤渣路,分别为“劳动路”和“实践路”。图为学生与外教伊琳娜老师(右2)在修筑的“劳动路”牌前合影。
1951年4月,学校建立东南亚语文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图为姚枏所拟东南亚语文系建系草案。
1951年5月4日,华东革大外文专修学校召开庆祝五四体育游艺大会,全校三分之二的师生员工参加各项竞赛。
1951年8月,未奔赴朝鲜战场的其他英文班学员结束半年左右的学习。图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英文班结业合影。
1952年
上海俄文专修学校校门
1952年9—11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南亚语文系合并至北京大学后,学校仅开设俄语专业,校名随之变更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
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校门
1952年11月24日,经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批准,学校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定为3年,属本科教育。
1953年
1953年3月,学校新建图书馆竣工,当月月底开放。
1954年
1954年9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指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增设二年制的俄语研究生班,旨在培养高校俄语教师,图为研究生班教学计划。
1955年
1955年完工的虹口校区教学楼(现虹口校区3号楼,1960年暑假在原建筑三层基础上加至四层)。
(未完 敬请期待)
素材|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
排版 | 王媛 陆英浩
审核 | 陈大可 周源源 钱俊妮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