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晒秋?
简而言之,就是趁着秋日晴好,在太阳下,晾晒丰收的瓜果粮蔬,为即将到来的冬日做好准备。所谓秋收冬藏,晒秋,便是这一收一藏间的桥梁,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古老而质朴的晒秋习俗,不仅晒出了丰收的喜悦,更晒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从北方大地,到西南边陲,从东南沿海,再到华中腹地,劳动人民用一幅绮丽的中国“晒秋”画卷,告别今年最后的秋日。
徽州地区的“晒秋”习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这种习俗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徽派建筑相得益彰,让徽派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镇,可谓徽派文化的“正宗嫡传”。徽州古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现今发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八卦古村落,还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居,是徽派建筑工艺的“博物馆”。
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的八卦布局;村中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当地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传统民俗,晒秋便是其中之一。
徽州古村晒秋 | ©视觉中国
呈坎晒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明代时期已成规模。如今,呈坎晒秋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五颜六色的农作物被拼成精美的图案,庆祝丰收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特色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在呈坎晒秋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农作物与古老的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
呈坎古镇广场晒秋 | ©视觉中国
婺源虽然在江西,却是传承徽州文化的核心地区。在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晒秋景观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徽州文化的生命力。
建村于明朝宣德年间的篁岭村,历史上是曹氏聚居地,至今曹氏宗族已在此繁衍生息了580多年,已延续至44世。徽派古民居从古木参天的水口林往上,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由于村内地势陡峭,可用平地十分稀少,村民们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匾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
篁岭村 | ©图虫:让龙
每年立秋后,篁岭村便进入了“晒秋”最盛的时候,家家户户以“晒秋”庆祝丰收,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徽派建筑的黑色屋顶层层叠叠,蔚为大观,造就了独特的“晒秋”景观。
有关篁岭“晒秋”的艺术作品,在海内外屡获各种大奖。2014年被选为最美中国符号,成为国家“AAAA”旅游区。2017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悄现“晒秋”元素,篁岭古村获评“中外最美外景地”。
浙江与福建,都是山海相接的地貌。无论是依山而建的山村,还是临海而居的渔村,都沿袭了晒秋的传统,仿佛是感谢这些来自山海的馈赠。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的林坑古村,始建于明朝,拥有7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依山而建,保存着完整的浙南山地传统木质结构民居。这些民居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古朴自然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当地村民依然保留着鸡犬相闻的传统生活方式。
桔色的南瓜、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这些五彩斑斓的色彩,将古村装点得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
林坑古村晒秋活动 | ©图虫:粥粥
霜降时节过后,浙东宁海湾的渔村便进入了“海味晒秋”的时节。
当地居民将自然风干的鱼类尊称为“鲞”。位于宁波宁海县的强蛟镇,海水常年呈碧蓝色,素有华东地区最美蓝湾之誉。作为传统渔港,强蛟镇咸淡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鲷鱼、鲈鱼、黄鱼等众多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出海捕鱼是当地人由来已久的谋生之道。
每年秋季走进强蛟镇,随处可见岸边码头、街巷尽头的晾架上,整齐排列着晾晒的鱼鲞。村民们趁着秋日的宜人天气,清晨便开始忙碌,将新鲜的鱼虾腌制、晾晒,精心加工成渔村的特有风味,绘制出一幅秋日丰收的绚丽图景。
强蛟镇“海味晒秋” | ©宁波日报
福建宁德福鼎嵛山岛也是“海味晒秋”的代表。进入十月之后,海岛的秋来了。大海夏日的火热,变成了秋日的内敛与平和。
开渔后,一船又一船的渔货满载而归,披着霞光或晚风在一个个渔港神气洋洋地卸货,一看就能感受到嵛山渔民发自肺腑的欢喜。
华中皆是农业大省,从山间村落到平原晒场,处处都铺满了丰收的颜色,晒秋在这里并不稀奇。
难得的是,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这里的诸多村落依然保留着自己古已有之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金秋时节,这些古老村落也依然按自己的习俗“花式”晒秋。
一入秋,晒秋便成为地处湖北省西部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村民心头的大事。
在土苗山乡的吊脚楼前,一幅丰收的盛景正徐徐展开。村民们将丰收的红辣椒、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稻谷等农作物,精心晾晒在房前屋后的木制晒架上和宽阔的场坝中。阳光的照耀下,这些农作物色彩斑斓,与历史悠久、造型别致的吊脚楼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秋收图景。
晾晒在树上的恩施土家族美食——萝卜干 | ©视觉中国
在河南辉县的太行山深处,晒秋习俗也别具一格——晒在太行山的云崖峭壁之上。
每到秋季,辉县市上腊江村的峭壁之上,便铺满了红艳艳的山楂。村子坐落于海拔12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三面环山,仿佛与世隔绝。
村子的空气里便弥漫着山楂特有的淡淡酸甜香气。村民们用他们那双粗糙而有力的手,将一颗颗晶莹剔透、红如珊瑚的山楂果切成瓣,细心晾晒。这种晾晒方式,原本是为了便于山楂的保存,然而村子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悬崖边的山楂晾晒成为了这个季节里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辉县山楂晒场 | ©视觉中国
在湖南,浏阳河源头——浏阳市大围山镇的客家人是几百年之前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迁徙至此的,那时平坦的地方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供生产生存,只好进入深山僻壤垦地开荒。
物资的极度匮乏让他们把“晒秋”这种农俗发挥到了极致,以满足到山里劳作带饭带菜或者青黄不接时的食物需要。村民们顺着屋顶搭出大大的晾架,再把晒板和晒垫铺到晾架上,上面摆满了各类农作物,红姜、柿子、萝卜菜、酸枣糕、红薯片……这样上下通风更容易干,鸡鸭之类的家禽家畜也玷污不到。
农作物晒秋 | ©视觉中国
家庭主妇们就这样以农作物为颜料绘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晒秋景象,并且代代相传。
在西南的山川之间,晒秋不仅是一场丰收的庆典,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诗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绘制出这秋日里最温暖、最动人的图景。
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每到秋季,超过3000棵银杏树装点着农户的庭院。银杏村的“晒秋”仿佛是大自然自发的盛宴,伴随着秋风的轻拂,整个村庄沉浸在金黄的世界中。飘落的银杏叶让农家小院如同武侠世界中的茶馆,别有一番风味。
银杏村的清晨 | ©图虫:老天涯浪人
而在村外的稻田里,田野如画,农民们忙着收割稻谷、晾晒秋粮,热火朝天的景象生动而富有活力。飞鸟在田间寻找遗落的稻粒,旁边脱穗的稻草也在享受着“晒秋”的阳光。
银杏村的农家小院晾晒的干红辣椒 | ©图虫:子晋的时光碎片
秋季的贵州加榜梯田,金色的谷物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依山而建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凝固的水波,勾勒出稻浪的优美纹理。
贵州加榜梯田 | ©视觉中国
环绕在梯田之间的村落里,一年一度的“晒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忙碌地晾晒丰收的作物,为金黄色的画卷注入了灵魂和喜悦。
从东北大地的广袤黑土地到新疆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这些“苦寒”之地,却孕育了众多粮食、水果生产基地。
每年的秋收时节,广袤无垠的大地便被各种丰收的农作物占领,北方地区的“晒秋”就这样展现出一股人定胜天的磅礴大气。
位于哈尔滨南部的五常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三面环山,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水稻生长,“五常大米”享誉全国。走进田间地头,一座座收割完毕的水稻堆成的金色小山,在黝黑的土地上“晒”着太阳。
五常市金秋的稻田 | ©图虫:逐光猎影
在河北涉县,柿子熟了,是村民们一年中的大事;村民要在这这个时节晾晒10余万公斤柿子。这些柿子经过秋冬风霜的“历练”和阳光沐浴,将成为传统的柿饼。
每年秋天,涉县的晒秋美景,吸引着全国大批摄影爱好者,一堵堵夺目壮观的彩墙,一片片金灿灿的地毯,令人目不暇接。
河北涉县家家户户趁着秋日阳光晒上了一排排的柿子 | ©图虫:白跃英
作为全国最大的干红椒生产基地,新疆焉耆、哈密巴里坤县三塘湖镇、沙湾县安集海镇等地,每年秋季都会迎来辣椒的丰收季。
上万吨鲜红的辣椒铺满戈壁滩,形成一条绵延千里的红色地毯,蔚为壮观。戈壁滩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出来继续烘干辣椒,这种天然的“烘干房”赋予了新疆干辣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经过一个多月的阳光洗礼,这些带着戈壁热情和丝绸之路记忆的干辣椒,将被运往全国各地,为千家万户的餐桌增添一抹火红的色彩。
新疆安集海晒辣椒 | ©图虫:高兴建
时至今日,晒秋已不仅是农俗,更是一场独属于秋天的盛大仪式。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将它的丰硕献给了人间,而人们也用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和分享这份丰饶。
这个秋天,如果你还没有认真体验过晒秋盛况,不妨趁着未尽的秋光,深入山海、走进田野,与忙碌于丰收的农民共同挥洒汗水,感受这人与自然奇妙的互动。
编辑/Tasia
文/周承影
图/见文中标注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如果你也爱旅行、爱摄影、爱生活
快加入我们!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云”游世界~
还有不定期社群专属福利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