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中心村部办公楼最高层的露天阳台,居高望远,整个村庄的版图尽收眼底,那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远处的山脊,近处的田野,是蓝天下的青黛,是白云下的云霞。林立栉比的楼房,纵横交错的道路,是画卷中的浓墨与光线。第一次踏上中心村的土地,村庄里所见所闻繁多,但耳目传输给我大脑的思维结果只有一个词:美不胜数!
02
岁月的烟河,在这半山半田的村庄里,沉淀了厚重的生活气息,历史的过往,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人遐想与深思的印迹。这些印迹让村庄里多了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说道,让远近的宾客,走进了村庄,便添了访今寻古的渴求愿望。
沿着平坦的村道,寻找三国古城—上格城。秋的丰硕铺满路途,丰收的喜庆将刻在中心村今年的年轮里,也留在我们这次来采风的所有人员的记忆中。
上格城又名乐城堡,相传为曹操的从弟,魏之大将,为抵御东吴所筑。后明朝大将史可法为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旧址上再次修建。由此可见,曾经的上格城,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纷争的年代,这片土地上有过多少次的血雨腥风,又有多少的失败与胜利?上格城的故事,在中心村代代相传中,带着神秘的面纱,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风尘,那些美妙精伦的传说,悲泣伤心的故事数不胜数。沧海桑田,哪怕曾经的古城变成了只有杂草丛生的遗址,它依然是中心村人说不尽,道不完的神奇之地。
据中心村村民代代相传,上格城下,原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河上航运通达。距上格城很近的地方,建有一座跨河大桥,桥面可以两辆马车并驾齐驱。上格城建有东大门,南大门,还有南碉和北碉,四周有夯筑的城墙……意向中的上格城,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往昔的金戈铁马,摇旗呐喊,刀戟相接的壮烈场面,早已弥散在岁月的流逝之中。而今的上格城,成林的修竹,挺立的树木,碧绿的小草,长满山坡。和平年代的安详与和乐,也一样的普照着这块传奇的土地。
上格城已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战场的遗留已难找寻,但留在草丛中,清乾隆年间立的“祠塾碑记”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辩。失去的岁月,掩埋了过往的场面,传承的日子,努力地留下希望的记忆。
在荆棘与草丛中,寻找上格城的石块与瓦砾。风吹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上格城流淌在岁月里的故事,似乎从远处慢慢飘来,那是悲伤的音调,而不是现在的和乐旋律。
上格城,一个可以寻找更替,知兴衰的城堡遗址。
03
中心村是小池镇的第二大村,享有“安徽省级示范村”的称号。“本村里拥有中国共产党党员199名,其中老党员较多。他们历经了长时间的农村工作考验,一直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本村建设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心村的书记对村级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直2021年村级干部换届以来,中心村的宋书记带领着村里的两委干部,积极找寻村级发展的道路,最后根据村里的地理优势,还有村民民意,确定了村级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农业和养殖业为优势产业,并陆续建成了大米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经济从零基础逐年增长,2024年将超过70万。
村内6435亩耕地,播种以优质水稻为主的各种农产品,是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基地。山场面积5850亩,全部绿色覆盖,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他们是村里的风景,是村民心中的“金山银山”。
“省级示范村”的快速发展,会为中心村未来文化记载,添加美好的篇章。
04
半山半田的中心村,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这里应在很久以前,就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并且有过商业贸易或富裕大家的繁华过往。2007年45斤蚁币的出土,让中心村的村民惊讶不已,地下埋有“金瓜子”的说法不胫而走,村民们奔走相告,好不热闹。
2007年的冬季,中心村响应国家号召,进行高价良田改造。在某个黄昏,天下着蒙蒙细雨,开着挖土机的师傅,从水塘中挖出一铲泥土,翻倒在路边的泥堆上。朦胧的光亮折射出一块蓝色的物件。“这是谁家的人,把破损的垃圾桶扔进水塘里?”开车师傅是一位认真负责的人,为了不让塑料垃圾埋进田地,便跃下身子,去捡拾那垃圾。可是,这堆“垃圾”很沉重,因为村里曾出土过墓葬文物,他的思想意识立马警觉起来,打电话叫人过来帮忙,将这堆“垃圾”运回村里。
在明亮的灯光下,村里的干群对“垃圾”进行了清理,初步判断这应该属于文物。于是打电话给县里文物保护与鉴定单位,经专业人士鉴定为“蚁币”。
“蚁币”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通用的货币。两千多年前,人们使用的钱币,在中心村的水塘里出土,重见天日,确实带着几分神秘的机缘,让人惊讶与联想。
比“蚁币”更早发现,与现在相距更久远的地下“宝物”,是“王家墩遗址”。该遗址面积达一万多平米,曾被国家文物管理机构挖掘与研究过,有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人们生产与生活过的地方。
正午的暖阳,照耀着这片中心村人还在保护着的小山岗。山岗上开始枯黄的小草,向我们多情地摇动身子,年的积成又将有新的叠加。站在坡下的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这片遗址被发现,和被挖掘的过程。我们从他慈祥而健壮的谈笑声中,似乎看到了那些古代的先人,他们在中心村的土地上农耕,围猎的身影。
在光阴中渐渐消失的影子,总会在生活的日常中留下痕迹。中心村的过往,在时光的交错中漫不经意地出现,让这个普通的村庄,多了探索的向往。
05
“小桥流水有人家,绿树青山抹彩霞。最是陽春三月里,新居四面漾金花”。孔凡礼先生(1923年—2010年)的故居“新家”,座落在中心村。而今先生的“新家”与邻里的小洋楼相比,已然是时光中的“旧妃”,容颜老去,风骨犹存。
中心村人文底蕴深厚,村民们对从村庄里走出去的知名学者孔凡礼先生的敬重,一如既往。他的故居被村里的干群,年年修复与保存。虽然时间斑驳了墙壁,毁损了家具的表面,但孔凡礼先生及家人,从前在这里生活,起居的气息还被完好保存。
孔凡礼先生原本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因生病去北京就医,正当他就医过程中囊中羞涩,一筹莫展时,偶然的机会,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北京招考语文教师的信息,文学理论深厚,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他,顺利地考进了北京第三中学,任语文老师。
从年轻就有研究志向的孔凡礼先生,从此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他在执教之余,炙热于“三苏”研究,且功绩卓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村庄里走出去的孔凡礼先生,竖起了自学精神与研究成果的两座高峰,他是学术界的榜样,更是中心村人的骄傲”。村支书谈及孔凡礼先生,便油然而生地充满了敬仰,充满了自豪。
孔凡礼先生为中心村的古韵增添了新篇。那座已在岁月中破旧了的“新屋”,在村人的呵护中留存着一个著名学者生活的气息,那座简陋的平房,是一处激发人们努力进取,增添正能量的场所。
村庄是人们温馨生活的港湾,无论村人走到哪里,村庄里的人都会等待他的归期。
02
中心村有历史存留的许多印迹,打磨的石器,古代的货币,东汉的古墓,三国时的战场,它们在这片土地上,与现代生活着的村民不期而遇,为这片纯净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分量,添加了论古博今的传奇。这是一片优质的土地,这是一片生活气息满溢的土地。
传承与发展,是现代的中心村向着和美乡村奋进的驱动两轮。这些年,全村干群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保存古迹,挖掘过往的故事,改造良田,绿化环境,翻新村道,兴修水利,建污水处理工厂,创立村办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为更好服务百姓,改善基础设施蓄积资源,让村庄更美丽,让村民更富裕,让民风更纯洁,让邻里更和睦,让这块土地有传奇的过往,更有现在和未来的美好,辉煌……
我邂逅的中心村,半山半田中播种了千万的故事,孕育了无限的风光。寻古访今,这里是最应该去的村庄!(王 飞)
(上图:作者王飞)
推荐阅读:
一、【热烈祝贺】太湖县弥陀镇周兴明:龙年临近,“双喜临门”!
二、追念潘红
五、【缅怀太湖(弥陀)籍剧作家詹硕夫老师】詹硕夫老师童年耳闻目睹的侵华日军将领---冢田攻在太湖弥陀镇筋竹冲毙命全过程
七、中共党员、太湖县弥陀镇退休教师郭长侯先生:虽死犹生 精神不朽
九、怀念张东
十一、老书记养牛助力脱贫攻坚
十三、【热烈祝贺】太湖弥陀张邦长、周光奇再次荣幸地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
十五、纪念太湖弥陀寺观音院整体工程竣工暨佛像开光庆典仪仪式 举行10周年
十六、【请看视频】皖太湖弥陀镇:73岁老大爷期盼失联24年的儿子早日平安回
十七、【家乡人的骄傲】太湖(弥陀)籍李茂登系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
十八、合肥工业大学太湖(弥陀)籍老教授王能员老师喜获阿尔伯塔大学授予的
二十二、、太湖弥陀镇:建设幸福河湖 造福弥陀人民
二十四、敢叫河水让路 沙滩变成绿洲
二十六、马踏石沟:奔腾不息的溪水永远讲述着感人的故事+神奇的传说!
二十七、【朋友:这里有弥陀桐山的故事】当年拙作:安徽太湖界岭:党员群众
家园之声
品中华文化 谈家园风情
①“家园之声”尊重原创,向原创致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小编年近七旬水平有限,如有图文不妥之处,敬请海涵。若有错漏或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修正删除。fangyt08@163.com
③必要时可拨打电话19155612746,微信见左图←(网名:古镇凡夫)同时请附上真实姓名、单位(或者家庭住址)及职务。
真诚欢迎朋友们点击文章底部的“在看”与分享,并在“写留言”中对文章发表评论,提出宝贵意见,深表谢意!祝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