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伟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摄影(理论与实践)创始人。曾任林业部保护司副司长、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正局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自然生态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等。现任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专家委员,美国国家地理野外探险家等。
采用图文并茂的生态摄影方式在杂志、报刊、多媒体上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和数千幅摄影作品。建立过中国最早的生态摄影网站、举办过多次个人生态摄影展,出版过多部生态摄影集并获过国家奖,发表过数十篇生态摄影理论文章,出版了中国首部生态摄影理论专辑,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各种摄影节中举办过多场讲课讲座,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然影像中国”联合发起人。
01
问题的提出
有人认为摄影只要有艺术性就可以了,其实,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摄影师的眼睛看世界都不是简单的视网膜成像,眼睛受大脑指挥,取(景)这个而不取(景)那个,一定是有思想和理念预设的。在生态摄影中,否认了摄影的思想性也就否认了摄影的艺术性,而生态摄影的思想性往往是由其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来体现的。也就是说,生态摄影对于艺术性是有其特殊要求的。首先,我举图1和图2这两张蝴蝶的例子来说明。
图1:《亮灰蝶》陈敢清/摄 拍摄地点:广东珠海
图2:《国蝶的风采》陈敢清/摄 拍摄地点:浙江
图3:《中国画》袁明辉/摄 拍摄地点:湖北武汉
作品说明:一只小蜻蜓(透顶单脉色蟌)停在草叶上
图4:《大鸨-眸子流辉》聂延秋/摄 拍摄地点:内蒙古
大地枯黄寒尤在,眸子流辉知春来;
轻影无意弄白雪,不觉情窦悄然开。
(注:大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拍摄时正逢大鸨发情阶段,固而以诗抒发情感来替代说明。)
图4作品用饱含感情的诗来替代图片说明,也算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诗配画的方式颇具中国文化特色。聂延秋在中国拍鸟界是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先后出版过四部鸟类学个人专著,拍摄的中国鸟类超过1200多种。他高声疾呼,在野生动物摄影中应该倡导和贯穿“生态摄影”的理念,他把自己的一生追求定位为“传播生态摄影理念、倡导生态道德教育”。
02
为什么要提倡生态摄影的美学
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艺术摄影(非生态摄影)的例子,见图5。姚璐老师的这幅作品模仿中国古典美术作品的风格,但在美仑美奂的青山绿水下,却隐藏着肮脏的垃圾。高远的意境和恶脏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讽。
图5 姚璐/摄
图6:《垃圾堆上的思考》周海翔/摄 拍摄地点:辽宁
摄影师周海翔将相机当作保护生态的利器,充分发挥影像生态思考和违法证据的作用,为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提供了强力的证据和支持。他常年如一日的投入到他的自然保护项目中,社区的老百姓对他的熟悉往往超过地方管理者。他把自己称作是“与大自然签约一生的生态摄影师”。
图7:《母亲河岸》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青海贵德
图片说明:在号称“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地方,黄河河滩上乱扔的垃圾令人触目惊心。如果黄河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在纵横祖国大地5400千米的黄河两岸都常常发生这种现象,我们的母亲河将会怎样地痛心疾首,她的子孙将会怎样地无地自容啊。
图8:《埋在沙漠里的污染》 陈杰/摄 拍摄地点:内蒙古阿拉善
图片说明: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中,中科院和绿发会工作人员在一处当地化工企业通过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并用黄沙覆盖的区域,挖出被污染的沙子,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证据。
图9:《红树林中的污染》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广西钦州
图片说明:作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变成了人类塑料垃圾的收纳场。
图10:《过牧》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河北围场
图片说明:中国北方草原的退化、沙化一度非常严重,究其原因,过牧是草原沙化的最主要原因。
图5-图10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美”? 什么样的“美”是我们评价照片优劣的标准?或者说,生态摄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美?
图11:《扑灭森林大火》王新廷/摄 拍摄地点:西昌泸山
图11是森林消防队员们努力奋战在森林防火第一线的动人场面,坡陡火旺,烟尘与灰土弥漫的这种环境一般人很难见到。红色的火和人,蓝色的烟雾和黄色的尘雾相互衬托,红色、蓝色是救火场面的主色调,黄色的尘土飞起说明了救火队员工作的紧张程度,救火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火攻、烟呛、摔倒、砸伤等等)。这张色彩强烈冲突的、三角构图的作品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当时那种紧张又不安的气氛,让人十分担心这些消防队员的境遇--我们要感谢他们,我们的生活安好就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这张反映人与自然灾害之间生动画面的作品,绝对是一张优秀的生态摄影作品。可部分的摄影大赛评委却以不“美”,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理由否决了。
2.生态摄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美?
传统意义上的“美”(这里指的是只追求光影效果好、画面干净、构图黄金律、这个定理那个法则的所谓传统美。下同)还能不能作为摄影的准则?或者说传统“美”还应不应该作为生态摄影美的标准?
“摄影美学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赵刚.《世界摄影美学简史》-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12)。我们知道,摄影的理念和作品是摄影美学解读的核心,摄影美学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激烈的冲突矛盾中,生态文明社会一定要影响并摧生出生态文化的美学思想,也一定摧生出生态摄影的美学思想。那么,抛弃“传统的美”,提出“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到“生态之美”的认知就是必然的了。
03
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
图12:《亭亭玉立》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江西鄱阳湖
图片说明:林冠上惬意的大白鹭,在冬日的阳光下正在舒展翅膀。物种特征明显、辨识度高,侧逆光拍摄,主体突出,光影效果好,大白鹭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交待的非常清楚,准确抓住了大白鹭舒展翅膀的一个精彩瞬间。
图13:《呵护》雍严格/摄 拍摄地点:陕西佛坪
摄影师雍严格为了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多年在野外跟踪它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图13就是他在野外拍摄到的第一张大熊猫拥抱着幼崽的照片,也是全球第一张野生大熊猫呵护着幼崽的照片,多么美好啊!难道你还会因为照片的光影效果不美、环境不干净而否认它吗?!从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综合评价来讲,这张照片的总体评价肯定要大大高于前面那张照片。
图14:《赛伦盖蒂的晚霞》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坦桑尼亚
图片说明:在绚丽灿烂的晚霞中,树枝上回归夜宿的是秃鹳。塞伦盖蒂是非洲最美丽的稀树大草原,那里是野生动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天然动物园。
图15:《育儿忙》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南极半月岛
图片说明:每到11月的繁殖季,帽带企鹅就在山坡上筑巢。冰天雪地的南极没有植被,企鹅只能用石头做巢材。担任筑巢任务的雄性带帽企鹅必须到海边去衔石头回来筑巢,满天大雪中,只见很多企鹅摇摇摆摆,来来往往,使得这条路上颇为热闹有趣。作品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用强烈的深浅对比、虚实对比的手法来讲述有趣的生态故事,颇有新意。
图16:《彩霞伴猴面包树》 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马达加斯加
图片说明:在干热的非洲草原上,猴面包树能够为人们提供珍贵的饮水,因此又被称为“生命之树”“救命之树”。在一次考察中,太阳西斜,远方的晴空中却罕见地出现了雨后才可能形成的彩虹,为了能够拍到彩虹和猴面包树在一起的镜头,摄影者在荆棘和荒草中间拼命地奔跑,终于在彩虹即将消失的瞬间抢下了这个美丽的镜头。
总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美的讨论一直不绝,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是长期的、永恒的,这是因为社会在进步,美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属性而已。曾繁仁在《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一书中说道:“自然之美不是实体之美,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和冲突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仅有“生命之美”与“自然之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于是“生态之美”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化的催促下诞生了。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社会里,生态摄影需要反映“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更要反映“生态之美”,这是时代赋予摄影人的历史责任。
04
生态摄影美好的最高境界是“生态之美”
生活的世界。西方一直有宗教式的彼岸世界,而中国没有。中国的思想最讲感情,如“道始于情”“礼生于情”“礼因人之情而为之”等。我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是对生存、生命、人类命运乃至生态环境关注的哲学。当前,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回归东方,中西方哲学互补应该是当前时代的主题,而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必然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赵刚在《世界摄影美学简史》一书中写道:“摄影美学的发生、发展、变化,往往与某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命美和自然美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社会意识、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发展需要了。人类的主观意识也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之美”呼之欲出就是必然的了。
图16:《自然的和声》袁明辉/摄 拍摄地点:武汉市郊
图片说明:一场暴雨之后,天空开始变亮。摄影师在武汉市郊外的树林中发现了几株野葡萄藤缠绕在树干上。这些弯曲的藤蔓就像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随着藤蔓上的雨滴滴落,摄影师感觉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声音。此刻来自音乐的灵感和藤蔓之间形成了一个意象的联接,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阳光,水和空气这生命最抽象的三个元素,这是音乐的印象和自然元素相结合的完美和谐。这幅作品获得了2014年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奖自然艺术组高度赞扬奖;2015年第17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亮点奖植物真菌组高度赞扬奖;2015年第25届西班牙国际山地与自然摄影年赛植物组高度赞扬奖;第11届意大利国际自然摄影绿洲奖植物真菌组提名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图17:《树的组照1——亭亭白桦树》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长白山
图片说明:白桦树树杆纤细,树皮洁白干净,在森林里亭亭玉立犹如青春美少女。它们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在我国东北林区经常能看到成片成片茂密的白桦林。白桦是在被砍伐的森林迹地或大火烧毁的林地上首先生长出来的先锋树种,体现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森林生命力和柔中带刚的顽强精神。
图18:《树的组照2——巍巍高山栎》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云南盈江
图片说明:这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南亚热带才有的大树——川滇高山栎景观。其造型比较少见,久经风雨而形成的苍劲扭曲的树干上长满了苔藓植物和附生植物,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小的、独立的树干生态系统。树的质感和美感用黑白影调来处理,使扭曲的树干和细腻的苔藓纹理从黑到白各层次灰度都很丰富。
图17-图18这两张树的摄影作品组合在一起,“一老一少”“一黑一白”“一曲一直”“一南(南亚热带典型树种)一北(寒温带典型树种)”强烈对比又相得益彰,我们从生态的角度来欣赏和品味这放在一起的两张作品,就能体会到树木蕴含的生命之美和生态之美。
“生命之美”是“自然之美”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之美”的灵魂和最高境界,有机生命加上水、土、石、沙、气等无机物共同构成了大自然,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产生出社会学、哲学、文学、生物学、医学、艺术和美学等。倾慕大自然、仰慕万物、向大自然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美永不枯竭的源泉,有机生命之“生命之美”和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之间就组成了自然之美。因此,大自然给人类启迪的美就是“生命之美”与“自然之美”。
图19:《羊马成群伴河曲》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内蒙古
图片说明:认识草原,我们不能只讲畜牧不讲生态,也不能离开人畜去讲所谓“理想”的草原;不能以牛羊数论成败,也不能以无牛羊为“理想”。我们必须清楚,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草-畜-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师法自然”的典型,是一个与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农耕都不相同的、极为特殊的生态系统。
图20:《中国最美乡村》陈建伟/摄 拍摄地点:江西婺源
图片说明:这是被列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的婺源。晓起村村民生活在婺源的山水林田湖的环境中,这是晓起村村口的风水树。
图21:《我是记者》王景春/摄 拍摄地点:湖北洪湖
图片说明:当长江干堤洪湖中沙角险段出现约200米长的滑坡和15厘米宽的裂缝时,大堤上到处都是泡在齐膝深且发臭的泥浆里的战士,他们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满眼血丝。见到此景,摄影师与他的同伴们立即跳进泥浆中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抢险瞬间。当天的气温超过40℃,当险情得到控制时,他们已经在泥浆里拍摄了两个多小时,喘气的工夫相互对望,才发现伙伴们一个个都像泥猴一样,摄影师端起相机抓住了这个特写。
赵刚在《世界摄影美学简史》一书中写道:“摄影师的实践离不开思想,重要摄影师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摄影美学,摄影美学的传承演变就是摄影艺术道路上的一个个足迹。”我们应该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摄影的美学:当代任何美学理论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回应生态危机、能否体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能否从美学角度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做出积极的探索。人类的美感源于自然,发于社会文化。要拍摄出具有生态美的摄影作品需要摄影者的爱心,需要摄影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有深入地理解,并且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摄影者的行为并融入作品之中,这才能产生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先进理念的摄影作品,这就是生态摄影特别要强调生态美的根本原因。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然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墨守成规,沉溺于原来我们所熟悉的所谓传统美,而丢掉反映社会进步的真实本性、丢掉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丢掉时代赋予摄影艺术的历史使命。
05
追求生态之美的基本原则
多样性原则:地球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都是复杂多样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充满活力和绚丽多彩的。不同种类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一部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也包括我们人类本身。
版权声明
《摄影与摄像》杂志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
文章、图片和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
请标明联系本杂志社开通白名单。
摄影与摄像杂志社 联系方式
公众号投稿邮箱:dzys2022@163.com
杂志咨询热线:1863724306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摄影与摄像》杂志(月刊)创刊于1995年2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市场刊物,是我国第一本同时涵括摄影与摄像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现已对接万方数据库,可评职称。《摄影与摄像》杂志是一本具有学术品质的市场期刊,读者群为影视行业人士、高校师生、热爱摄影的旅游人士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士等。这是一本以实用技术、实践经验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大众月刊。《摄影与摄像》杂志推崇最新数码影像技术,愿将现代科技及其应用及时介绍给广大读者。
主办单位: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编辑单位:摄影与摄像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006-4788
国内统一刊号:11-3625/TB
邮发代号:82-683 国外代号:6214-MO
开张页码:16开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