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吴昊泽 张晓 程小刚 余擎
通信作者:余擎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引用本文:吴昊泽, 张晓, 程小刚, 等.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2): 131-142.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20829-00464.
目的
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
结果
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F=243.00,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龋病和牙周炎的病因学研究由来已久[ 1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两类口腔疾病[ 2 ],尽管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二者的发生均与微生物因素密切相关。诸如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等产酸耐酸菌[ 3 , 4 , 5 , 6 , 7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等细菌组成的红色复合体分别在龋病、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8 , 9 , 10 , 11 , 12 ]。
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进步,不依赖培养的研究方式拓宽了人们对微生物在龋病、牙周炎发病中作用机制的认识[ 13 ]。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其他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EB病毒等真菌和病毒在龋病和牙周炎中的致病机制同样不可忽视[ 14 , 15 ]。代谢组学等技术则进一步证实,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可参与并构成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例如,肠道菌群通过代谢日常饮食产生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继而影响远端中枢神经系统,这一机制被称为“脑肠轴”[ 17 ]。在口腔疾病中,关于代谢产物的研究同样由来已久。Miller在1980年就提出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对龋病的影响;而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同样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18 ]。目前关于口腔微生物群落通过代谢作用影响口腔疾病发生的研究尚不完善。对龋病、牙周炎微生物因素及其通过代谢作用的认知不足也导致目前治疗手段单调,无法做到对患病人群的靶向治疗和对高危人群的精准防控。因此,进一步明确这两种口腔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可行的预测手段,筛查并关注高风险人群,从根源上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临床任务。唾液微生物在样本采集上具有便捷性与无创性;同时相较于口腔其他单一位点,在研究结果上也更具有整体代表性,因此近年来被用于多种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判断[ 19 , 20 , 21 ]。代谢组学技术为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22 ]。
本研究通过采用包含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手段,通过研究受试者唾液微生物物种组成、功能表达和代谢模式改变,进一步探索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微生物源性生物标志物是否可用于判断龋病、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为后续微生物致病机制研究及疾病的临床精准防治提供依据和方向。
1.受试人群临床相关基线特征分析: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受试者,其中HC组10例,年龄(39.1±2.3)岁,男性6例,女性4例;PG组10例,年龄(39.9±2.1)岁,男性5例,女性5例;HH组10名,年龄(38.1±2.0)岁,男性4名,女性6名。3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56,P=0.23;χ2=0.80,P=0.67)。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为0)(F=243.00,P<0.001)。PG组牙周炎分期分级分别为ⅡA 1例、ⅡB 2例、ⅡC 3例,ⅢB和ⅢC各2例,主要集中于Ⅱ期A级至Ⅲ期C级;HC组和HH组均牙周正常。
2.不同组别物种分类学组成的差异分析:门、属水平的优势菌在各组中的相对丰度见 图1 ,各组菌群在门水平均主要集中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在属水平,各组唾液微生物群落主要由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奈瑟菌属(Neisseria)、罗氏属(Rothia)、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以及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等组成。但在不同的组别中,上述成员的相对丰度明显不同。在门水平,与HH组相比,HC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在PG组中则表现为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与HH组相比,HC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梭杆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在PG组中,则表现为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普雷沃菌属、梭杆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PCoA和Anosim分析显示,唾液菌群的分类学组成受到疾病影响而产生差异:在种水平,HC组与HH组(R=0.14,P=0.048)、PG组与HH组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19,P=0.017),见 图2 。如 图3 进化树分支图显示,HC组中的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丹毒丝菌纲/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ia/Erysipelotrichiales)、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为显著差异优势菌(P<0.05)。而PG组中,螺旋体纲/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Spirochaetia/Spirochaetales/Treponemataceae)、ε-变形菌纲(Epsilonproteobacter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弯曲杆菌科(Campylobacter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为显著差异优势菌(P<0.05)。LDA值分布柱状图分析显示,HC组和PG组在属水平FC最大的均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在种水平,HC组FC最大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revotella pallens),而PG组中FC最大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
图1 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受试者唾液菌群优势菌在门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比较及聚类热图 A:门水平HC组与HH组相比;B:门水平PG组与HH组相比;C:门水平聚类热图;D:属水平HC组与HH组相比;E:属水平PG组与HH组相比;F:属水平聚类热图
图2 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受试者的唾液样本在物种分类学上的组成差异分析 A:门水平的PCoA分析;B:门水平的Anosim分析,HC组与HH组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4,P=0.048);C:属水平的PCoA分析;D:属水平的Anosim分析,PG组与HH组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9,P=0.017)
图3 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唾液样本在物种分类学上的差异微生物LEfSe分析和相应的进化树分支图 A、C:进化树分支图;B、D:LEfSe分析
3.HC组和PG组来源的菌群在代谢模式及产物上的差异分析:如 图4 中PLS-DA模型显示,正、负离子模式下,各组拟合模型均显示R2Y>Q2Y,表示模型建立过程中未出现“过拟合”,模型建立结果可靠,HC组、PG组菌群与HH组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代谢模式。以VIP、FC、P值3个参数共同作为筛选标准后,结果显示( 图5 ),在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为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P=0.002)。ROC曲线结果显示,二者的AUC值分别为0.99和0.90,表明使用上述两种代谢产物作为预测指标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图6 )。而当比较HC组和PG组时,共检测出75种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P=0.006)。该产物在HC组中显著升高,而在PG组中降低。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D-氨基葡萄糖6-磷酸主要表达在包括“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等糖代谢相关的通路中( 图7 )。
图4 不同离子模式下高龋(HC)组和牙周炎(PG)组菌群代谢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 A、B、C:正离子模式;D、E、F:负离子模式
图5 正、负离子模式下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的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A、B、C:正离子模式;D、E、F:负离子模式
图6 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差异代谢产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A: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B:N1-乙酰精胺
图7 高龋(HC)组和牙周炎(PG)组中D-氨基葡萄糖6-磷酸的相对丰度差异图及该产物在KEGG数据库中通路富集气泡图 A:相对丰度图;B:气泡图
4.HC组和PG组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糖代谢相关功能改变的差异分析:首先,以健康对照组作为基线,KEGG数据库功能聚类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 图8A )。碳水化合物酶专业级数据库CAZy分析结果显示,与HH组相比,PG组菌群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降低,而HC组则显著升高( 图8B ,C)。此外,除了糖类代谢能力的差异,与HH组相比,PG组和HC组菌群在糖类物质向胞内转运的能力上同样存在差异。包含糖类相关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cmtB、exoP在PG组唾液微生物中均无表达,在HH组中均为特异性表达,cmtB、exoP基因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24±1.86)×10-6]%、[(2.98±1.95)×10-6]%,与H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0,P=0.001;t=45.00,P=0.001);而功能基因malK、chvE在HC组唾液微生物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82±4.54)×10-7]%和[(4.37±9.87)×10-6]%}与HH组相比{分别为0和[(6.53±5.07)×10-7]%}均显著升高(t=34.00,P=0.029;t=36.00,P=0.011)。
图8 高龋(HC)组、牙周炎(PG)组和健康对照(HH)组菌群KEGG level 2 层级和CAZy EC层级碳水化合物酶相对丰度聚类热图 A:KEGG level 2层级;B:HC组与HH组CAZy EC层级碳水化合物酶;C:PG组与HH组CAZy EC层级碳水化合物酶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吴昊泽:收集标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张晓:收集标本、数据整理;程小刚: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指导、论文修改、资金支持;余擎:课题负责人、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指导、论文修改、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