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⑤

政务   2024-11-11 07:01   福建  



三明市五金厂

三明玻璃厂

三明机床厂

三明农药厂



三明市五金厂:不断超越的匠心匠魂

三明市五金厂前身为上海傅振兴五金厂,这家坐落在上海市黄浦区河南南路195弄5号的老字号,诞生于1956年私营经济改造的浪潮中,是由多家小型五金厂合并组建而成,主打产品为套筒锁,以其优良品质在五金制品行业拥有良好声誉。

1960年11月,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布局调整的号召,上海傅振兴五金厂的全体员工共87人,携带全部生产设备,跨越千里迁徙至三明,与三明市五金厂合并,沿用了三明市五金厂的名称,这次合并为三明的五金制造业带来了全新技术,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傅振兴五金厂创办家族在上海时的全家福(邓友华 供图)

1962年,三明市五金厂不负众望,自主研发了新产品“飞鹿牌”千层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69年,鉴于产业发展需求,厂内负责生产螺栓的部分人员与设备,与三明市金属制品厂的标准件车间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了三明市标准件厂,这家新成立的企业迅速成长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专业生产标准件的龙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为了追求更高效、更专业的生产模式,1972年11月,三明市五金厂经历了又一次重要变革。为了实现产品生产的高度专业化,三明市标准件厂的一部分车间被分离出来,重新组建了三明市五金厂。

五金厂产品图

从上海傅振兴五金厂到三明市五金厂的变迁,见证了中国五金制造业在时代洪流中的适应与进化,展现了企业不断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更是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见证。他们背井离乡,远赴三明,不仅移植了技术与设备,更将一颗颗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心播种在了这片新兴的工业热土上。在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小三线建设者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事业的执着。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三明玻璃厂:迁徙与重生之路

前身为上海玻璃仪器厂和上海协隆玻璃厂(原厂址在上海市静安区)。1962年5月,响应国家号召,这两家工厂的生产精英和技术骨干,连同一个富有经验的建厂领导团队,踏上了迁往福建三明的旅程。

到达三明后,这批来自上海的技术力量与富兴铁厂的部分职工以及特意从江苏招募的一批技术特长人员汇合,共计80多人,共同组建了三明市玻璃厂。其中,有26人是直接从上海搬迁而来,他们不仅带来了宝贵的技术知识,还有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在这些先驱者的共同努力下,三明市玻璃厂很快便展现出勃勃生机。

1960年代三明市玻璃厂建厂初期手工生产线

仅仅一年之后,即1963年,三明市玻璃厂便以出色的表现荣获福建省玻璃行业“红旗单位”称号。同年下半年,该厂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生产出盐水瓶,这一产品的问世填补了福建省在该领域的空白,满足了地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标志着三明市玻璃厂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能力上迈上了新台阶。

1992年三明市玻璃厂引进国内先进的六组双滴料制瓶机,建成新的生产线

随着时间推移,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三明市玻璃厂主动求变,于1996年完成了企业改制。2001年,企业再次转型升级,更名为“三明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产权结构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随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更名为“福建三明毓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求索与发展。

三明市玻璃厂优质产品获奖证书

三明市玻璃厂从上海迁徙而来的历程,见证了小三线建设者们在挑战中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探索,企业勇于自我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填补了地方工业的空白,更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三明机床厂:乘风破浪扬帆出海

1965年8月从福州、漳州迁入三明市陈大镇。由福州机器厂抽调400人,设备90台;漳州内燃机厂抽调50人,设备 16台组建而成,是福建省第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制造各类铣床的专业厂。

三明机床厂创建于1965年8月,原属省机械工业厅管辖,1972年下放三明地区管理,是原机械部定点生产铣床的专业厂家,国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

三明机床厂产品目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三明市机床厂尝试拓展海外市场,出口国达40多个。机床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后,三明市机床厂积极申报,并在全国铣床行业中率先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出口许可证,为稳定和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打通了绿色通道。

上世纪80年代,三明机床厂产品

1997年11月,福建省三明机床厂改制为福建省三明机床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8月,福建省三明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加入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


魏素凤


三明农药厂:建设山城的海边来客

1965年,为了支援“小三线”建设,也为了海防的安全,厦门市化学工业局决定将杏林农药厂搬迁到三明。杏林农药厂的前身是杏林纯阿碱厂鱼藤精车间,该车间生产的2.5%鱼藤精乳剂,填补了我省农药生产的空白。

1965年7月23日,三明农药厂动工建设,承担土建施工的是三明市建筑工程队。他们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土建工作,总建筑面积达到3882㎡,占地面积3806.5㎡。随后,省安装公司三明工程处接手承担起了设备安装工作。他们利用简陋的设备和工具,靠着人拉、肩扛,硬是把数百吨的设备运进现场,逐一就位。1966年4月6日,乐果生产线安装任务完成,验收合格后试车投产。

1965年,建设中的三明农药厂乐果车间

在书记王志忠、厂长吕碧芳的带动下,杏林农药厂51位职工告别鹭岛,内迁三明。他们有的只身前往,有的举家迁移,随身只带了些简单的行囊,却合力把数十吨机械装备完好无损地运抵三明。有了这些设备,鱼藤精车间在三明很快就投入生产。从1965年4月到1966年4月,从决定迁厂到新厂投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在三明的40多年的时间里,农药厂的技术不断革新,产品不断更新,业绩斐然,是全国65个农药骨干企业之一。

80年代,扩建后的乐果车间

2011年,为减少市区的大气和水源污染,三农公司配合“退城入园”,搬迁到了黄砂工业区。


魏素凤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④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编辑:张敏茜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