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抵达一座山峰?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积跬步至千里,成为了走得最远的那一个。
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敢想、敢干,在顶峰看到最绮丽的风景。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内心的坚持从未改变,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座“山峰”。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也完成了对生命的探寻。
北宋科学家沈括胸怀壮志雄心,向峰而行,一次又一次站上科学的巅峰。
攀登高峰是追求卓越,也是挑战自我。
攀登的乐趣在于沿途的风景,但山顶只留给永不言弃的人。
山峰只对攀登者来说才有意义
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的故事,从22岁泛舟太湖开始。此后34年,他足迹遍及祖国大好河山,所及之地相当于如今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徐霞客出游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偏重搜奇访胜,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庐山、华山、五台山、衡山、鸡足山……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攀登高峰。后期前往西南地区,攀悬崖、淌急流,冒严寒、耐酷暑,带着寻常人所不能及的勇气,踏入无人涉足之地。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和记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其形成规律。
面对未知的挑战,支撑徐霞客不断前行的动力是什么?从其游记中的一篇《游天台山日记》中可以窥见一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沿途壮美、绮丽的风光,让攀登、跋涉的辛苦不值一提。
徐霞客呕心沥血巨作《徐霞客游记》,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古往今来对中国展开长时间、大范围实践考察的第一人,非他莫属。
钱谦益在名为《徐霞客传》的长文里,描述这位探险家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来形容他。
徐霞客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家,千里之行,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只有像徐霞客一样坚定地出发,才能到达终点。因为山峰,只对攀登它的人才有意义,只会仰望的人,永远也无法抵达顶峰。
峰的高度由你定义
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擅长机械,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的功能虽然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领先世界约1800年。
张衡早早就到达了山顶,可并不满足于此。以“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作为自己为学的座右铭,努力探求未知的学术领域。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提出了“月食是由于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线”这一理论;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浑天说”宇宙学说;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浑天说”制成漏水转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利运转的浑天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直观的天体演示工具。
为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北半球的一处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高山仰止 千古一人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气势恢宏,独步古今。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百姓的朋友,一生奔走潦倒,却从未放弃自己的风骨。
钱穆说,他是难得一见的千古完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
苏轼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天下。
入仕为官后,不屈服于权贵,敢于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好友黄庭坚曾写信劝他,比起对错,能留在朝廷更重要。可苏轼不为所动,宁愿自请外放,也不愿违背本心,人品厚重,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从黄州到常州,从惠州到儋州,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始终把失意化作达观,把挫折当做历练,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自掏腰包救济养不起孩子的贫穷人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活出自己的洒脱与从容。
躬体力行 为人所不能为
攀登医学的高峰,就如同登山一样,攀登的动作,也许枯燥,但孙思邈走的每一步,都让他更接近顶峰。
顶峰的精彩由你描绘
(来源:云南信息报)
声明:本文内容为推广,不代表本号观点,也不作为协议要约。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