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
有人说:“中国的筷子大有学问。筷子的设计很巧妙:一头方,一头圆。有圆头,筷子才能用;有方头,筷子才不易滚落。”人生亦是如此:无方难立人,无圆难成事。“方”是坚守,是对原则和底线的守护;“圆”是随和,是与人为善的包容。方圆并济,亦刚亦柔,方能处变不惊,诸事顺遂。中年人最好的状态是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归真,中年人的智慧,也就藏在这方圆之间。
01方中做人,是立身之本《易经》有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守规矩、知方寸的人,大多能行稳致远、无往不利。做事不易,做人更难,难就难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原则,内心方正。人生拼到最后,靠的往往不是聪明,而是德行。若为一时欲望,丢掉方寸和底线,往往害人害己、寸步难行。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后周当将领。在皇宫的时候,他常向皇帝身边掌茶酒的曹彬索要御酒。曹彬说:“这是公家的酒,不可以给你。”然后自己掏钱请赵匡胤喝酒。后来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他说:“世宗身边的官吏,曹彬最守规矩。”他把曹彬当成自己的心腹来对待。曹彬也因此从一个管茶酒的内侍,成为宋朝带兵的将领,最后一直做到北宋枢密使。《了凡四训》里曾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世间的一切福德离不开我们的内心,真正能够带给我们成功的,是我们内心的原则,心中的方寸,便是我们人生的城池,我们应时刻谨记有些原则必须坚守,有些底线不能跨越,在规矩和底线面前,你坚守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02圆中归真,是处世锦囊胡雪岩说:“行事圆融,结果自然圆满。”圆融不是圆滑,而是世事洞穿后,依然与人为善的豁达。行走于世,太过刚正,很容易四处树敌。唯有保持圆融,才能化敌为友,使问题迎刃而解。要想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圆融、变通。很多时候,“刚”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柔”却可以。清末名臣张之洞,曾因身材矮小、长相普通受到许多人嘲笑。甚至有一次,当地一位画家还专门画幅画讽刺他,引来众人围观张之洞的手下看到了,觉得很丢面子,都劝他下令把画家抓起来。但张之洞却没这么做,反而夸画家画得不错,还自掏腰包买下了那幅画。画家见此自惭形秽,对他的豁达佩服不已,从此不再与他为敌。《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事事都是学问,倘若把人情世故,迎来送往,都琢磨透了,处处都是文章。人生在世,都会遇到很多冲突和麻烦。如果锋芒太盛、方寸必争,就容易招惹事端,让自己焦头烂额。收起棱角,心怀善意,用圆融随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方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获得想要的体面。
03好的人生,方圆并济古语有云:“方外有圆,圆内有方,能方能圆,亦方亦圆,方圆合一乃人生真谛。”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原则,圆是机变;对己要方,待人要圆;对内要方,对外要圆;随方就圆,在方中做人;圆中有方,在圆中归真!圆是处世之道,方是做人之本。古人在铸造钱币时,就把这一思想融入其中,所以我们看到的古币大都是外圆内方的。《孙子兵法》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而人生,就是一门在方圆之间转换的艺术。以方律己,坚守原则和底线,才能得到他人长久的尊敬。以圆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善结人缘,让关系如鱼得水。一个人,内里方正,是修养;外表圆融,是智慧。做人唯有方圆结合、刚柔并济,心中有底线,眼中有他人,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进退有度、游刃有余,这样既成全别人,也成就自己。
孔子说:“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有智慧的人待人接物、处事非常灵活, 但又有原则,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与淡定从容。生活中,我们总认为以为是非分明、刚正不阿才是最好的态度。但其实,这世上大部分事情,都并非只有正反两面。如果一个人只圆不方,趋炎附势,圆滑世故,一辈子只能滚来滚去,找不到归宿;如果一个人只方不圆,棱角分明,锋芒毕露,也难免撞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介于二者之间,以方为底,以圆为表。如此才能灵活处事、收获人脉,让人生之路四海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