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校招人,实行“员额制”,不给事业编了

学术   2024-11-25 00:02   新加坡  

11月19日,我刷招聘信息时,看到了一条让我心情复杂的信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但全部都是“员额制”。

消息很明确,这所学校基本上不会给应届博士事业编了。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我原本设想的职业规划里,高校教职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事业编的高校岗位——稳定、体面,还能继续科研。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用“员额制”代替传统编制。这样的趋势,让我既好奇,又有些无措。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并不是个例,信阳师范大学今年也发布了员额制招聘公告。其他一些高校,如郑州航院、海南师大等,也都有类似的员额制招聘了。

这种变化似乎正在成为趋势,让人想到的是,高校教职不再是一份可以“安稳到老”的工作,而更像是一场持续考核的长跑。

员额制到底是什么?


翻看了一些招聘信息,我大概弄清了员额制的本质:它不同于传统的事业编,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

高校根据实际需求核定岗位,招聘人员直接与学校签订合同,合同期内要接受严格的考核,续聘与否完全取决于考核结果。

说白了,就是一种带着“试用期”性质的聘任制。它看起来比事业编少了一份“安稳”,只是从待遇来看,员额制教师的薪资福利跟事业编并没有太大区别,包括社保、住房公积金等都有保障,区别是这份工作不再“旱涝保收”。


对于学校来说,员额制无疑是有用的。传统编制里,一个岗位一旦招满,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很难调整,即使学科发展需要增加新方向,也可能面临名额不够的困境。

而员额制可以让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岗位需求,谁的表现好就续聘,表现不好就换人,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但对我们这些想进入高校的博士来说,压力真的更大了。

以前大家说进了事业编就稳了,现在即使进了高校,也要年年看考核,处处拼业绩。

说句心里话,我有点害怕,但也明白,这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没办法躲。

高校教职还有“稳”吗?


我跟几个同样想进高校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现在的高校教职越来越像一场长跑,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才能继续走下去。

从趋势来看,“员额制”估计会越来越多。高校面临着学科发展、师资队伍调整的现实需求,灵活的用人制度能更好地满足这些变化。

而且,我注意到,这种模式不光出现在普通高校,甚至一些重点大学也开始试行。

我问自己:如果未来高校教职都没有事业编了,我还能接受吗?

答案是,我可能没有别的选择。


无论事业编还是员额制,高校岗位的竞争依然激烈,而我们这些应届博士,只能一边适应变化,一边拼尽全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位置。

有人劝我考虑“Plan B”,比如职业教育、新兴教育平台,甚至进企业。

但说实话,我还是更想留在高校。做研究、带学生、与学术相伴的日子,是我一路读到博士最向往的生活。

我并不是排斥考核压力,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让努力被看到,也让这份职业的价值感更强一些。

未来,高校教职可能不再是“安稳”的代名词,想必连做到教授也不可能永远安稳了。但现在各行各业都卷成这样了,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或许只能适应和接受吧。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另外,推荐下面的“课题喜报”,提供面向大学老师/硕博士的课题消息。

编辑| Albertz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